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节
    ==================================
    本书由(梨梨梨梨只丶)为您整理制作
    ==================================
    重生农家母
    作者:麻辣香橙
    【文案】:
    穷苦一生的农妇冯玉姜重生了,重生在大女儿出嫁前的头天晚上。
    那是一九八零年,冯玉姜三十四岁,两儿两女。
    重活半辈子,她觉得自己最明确的任务,就是把前世她那几个渣媳妇渣女婿统统pia掉,至于自己那个渣渣的丈夫,就随他去吧!
    哪知她一个不小心,把儿女都整成了富二代,新的局面开始失去控制……
    ☆、第1章 催妆鼓
    冯玉姜活了六十八岁。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冯玉姜没少叫儿女犯难。
    老了,脑子好几年不清醒了,夜半三更的怎么就乱跑出去,在大门外头又哭又笑,老头子追上来,狠狠踹了她一脚,右腿骨头摔断了,在床上半死不活地躺了两个月,咳嗽的力气都没有了,儿女们把她抬到医院,医生说好几样病,准备后事吧。
    她记得小儿媳守在她身边,给她擦身子,洗脸,擦屎刮尿,把牛奶含在自己嘴里,用一截输液的软管子一口口喂她。冯玉姜看着小儿媳泛红的眼睛,心中就一阵阵发暖。小儿媳一向最孝顺。别的儿子媳妇都不敢上前,她这睡床不起两个多月,屋里哪还有一点好气味?
    她还知道,两个女儿在隔壁屋里给自己做寿衣。当地有个说法,临死前要看一眼自己的寿衣,认得出来,才能带到那边去。不认得自己的寿衣,就得光着身子赤着脚上路。
    面对死亡,冯玉姜很坦然。人哪有不死的,老了还不死,那不成妖怪了?
    她听到院子里又吵吵了起来,不用问,大儿媳和二儿媳又是为着买棺木出钱的事闹上了。她打针要花钱,送殡要花钱,像她这样等死偏就不死,还要花钱,难怪让儿女们厌烦!
    冯玉姜缓缓吐出一口气,竟然有种轻松的感觉。
    她的意识停留在一片哭喊声中。她感觉到小儿媳握着她的手,在大声喊着什么,两个女儿扑上来大哭,儿孙们都围过来了,老头子那张门神脸凑到她眼前,伸手试了试她的鼻息,吩咐着:
    “咽气了吗?趁着刚死还有点热乎,抓紧把寿衣给她换上。等僵了就不好换了。”
    儿媳妇们开始大声嚎哭,向四周的村民邻居报丧。大儿子找来几张火纸,拿糨子糊了个钱褡裢,在冯玉姜灵床前烧了,便开始专心烧纸钱。黄泉路上,总得把路费给备足了。从现在起,他就是大孝子,除了烧纸哭灵,别的事儿是一概不问的。
    小儿媳妇抽泣着去锅屋烧米汤,人死三天内,还带着对人间的留恋,魂魄不会去阴间,会在城隍庙暂住,要赶紧去村头的城隍庙送汤,让亡灵暖暖和和的上路。
    嚎哭声很快惊动了小小的村子,本家近邻收到了讯息,陆续来到冯玉姜的灵床前,哭个几声,便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丧事。每一处农村都有各自的风俗,送殡,自然也有村民们熟知的那一套风俗和程序。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没有什么不好接受的。
    ******************
    “妈,妈,你快起来,我奶喊你了。”
    “妈,你咋打盹了?我奶让你赶紧出去。”
    冯玉姜模模糊糊地睁开眼,恍惚中看到了一盏煤油灯。感觉是有人推醒了她,已经跑出去了,留下一个小小的背影。
    冯玉姜发现自己靠着床沿坐在地上,她扶着床站起来,惊奇地环顾四周。这是——
    这是她熟悉的小院子,院子西边有一颗大槐树,东墙外不远就是清泉河。这三间茅草房,她记得早在一九八六年大儿子结婚时,就拆掉建了瓦房。
    冯玉姜听着外面的锣鼓声声,坐在屋里发愣。床上、地上摆满了东西。搪瓷脸盆、茶壶、暖瓶……靠西墙放着两口木箱,新的,还散发着油漆的味道。北侧放着一张三屉桌,还有两把木椅,同样红亮的新油漆。挨着三屉桌摆着一台缝纫机,上面罩着块防尘的红花布。这是大女儿的嫁妆,想当初这嫁妆在这贫穷偏远的小村子里算是一等一的了。
    这竟是她大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
    冯玉姜记得自己生在46年,十六岁嫁到钟家,第二年生了大女儿,大女儿十七岁出的嫁,那该是一九八零年,她三十四岁。
    那年小儿子还没出生呢!
    屋子小,这样摆满了东西,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冯玉姜端起地上的竹簸箩放到三屉桌上,目光落在簸箩里的东西上。那都是按风俗给大女儿置办的,红双喜的龙凤碗、红筷子、梳子、篦子,还有——镜子。她拿起镜子,凑到煤油灯下端详,那是一张三十几岁的农妇的脸。
    人活一辈子哪那么容易,她竟然回到了三十四岁!老天爷这是可怜她,还是嫌她受的罪不够?
    “妈,你快点来吧,我都忙不过来了。”
    冯玉姜抬起头,看到大儿子山子扶着门框叫她。十五岁的山子长得像根细面条,一件旧军装挂在瘦小的身体上晃荡着。
    “妈,外面来人添箱了,你快出去吧!”
    冯玉姜连忙应了一声,说:“叫你二妹一起去接馃子。”
    “二妹她太小,有些添箱的人她认不到,没法子记账。”山子说完,扭头跑了。
    馃子,是苏鲁一带一种用面粉和糖炸制的小食品,当地大闺女出门子,亲戚朋友来“添箱”,两包馃子是必备的。
    冯玉姜放下镜子,连忙转身出去。大门外面,热闹的锣鼓震天响,这叫“催妆鼓”。村里各家各户听到锣鼓声,便知道村里有人家闺女出门子,循着锣鼓声来瞧热闹,有来往的便带着粿子来添箱,交情好的会送些枕套、毛巾之类的物件,有的还会封几块钱的礼金。
    村里谁家来了,送了什么,必须要拿账册子记得清清楚楚,改天人家有喜事,也要去随礼,马虎不得的。二丫年纪小,才十二岁吧,应付不了这么大的事情。
    冯玉姜走出大门,借着月光,影影绰绰看到好多人凑在门外,热闹的很。山子和二丫都站在门旁,见到有人托着两盒粿子走过来,山子连忙接过粿子,同时一把拉住那人往屋里走。
    “六婶子,叫你花钱了。快屋里坐。”
    冯玉姜迎上去,亲热地拉住客人,说:“她六婶,叫你花钱了。”冯玉姜认出这是村南王六家的,算算她才不过二十几岁,年轻得有些眼生。冯玉姜还是习惯她几十年后满脸褶子的样子。
    “嫂子说的什么话,大侄女出门子,我还不应该来的?”两人说着进了堂屋,王六家的拉着冯玉姜的手,把一张展开的票子放在她手上,说:“给大丫买点东西。”
    冯玉姜一看,两块钱。那时候日子穷,两块钱在村里算是拿得出手的礼金了。冯玉姜连忙客气道:“她六婶,你来了我就高兴,还送了粿子,这礼钱可不能再收了。”
    “嫂子看你说的,我是给大丫的,又不是给你。”王六家的说着,把那两块钱塞回冯玉姜手里。冯玉姜客气了一下,便拿去交给自己的婆婆。
    “妈,您记下,她六叔家给的,两盒粿子,两块钱。”
    村里谁不知道,冯玉姜一辈子不当家,攥在婆婆和男人手心里。这钱,她是不敢多拿一会子的。
    钟母这时也就六十岁不到,头发白了一半了,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了个圆髻。她接过那两块钱,转身端了个板凳。
    “她六婶,你坐。”
    “不坐了。我去看看大侄女的嫁妆,听说备办的可好了。大娘你真疼大孙女子,陪送的嫁妆真舍得。”
    钟母漾出满脸的笑:“疼老大,惯老小。我们家大丫的嫁妆,都是用最好的木料,请最好的木匠打的。就连盆呀壶呀,我都是挑好的买。反正她爸在供销社呢,咱不愁买不到。缝纫机咱这乡下虽说不兴,咬咬牙也给她买了。”
    “那是。大丫多好的福气呀!听说婆家也是一等一的人家呢,公公当着生产队队长,日子过得厚实,女婿更是俊巴巴的!”王六家的拍着钟母的胳膊,连声附和。
    “嗨,还行吧!不穷就是了。”钟母脸上很是满意。
    王六家的去到西屋,看了大丫的嫁妆,夸了半天才走了。冯玉姜送她出去,见到山子和二丫来回迎客人接馃子,忙得很,便问道:
    “你大姐呢?”
    “不知道。大姐出门子,她自己却躲一边清闲。”说话的是二丫,这丫头一向要强,脾气也倔强,随她爸。
    冯玉姜默默站了站,说:“你两个做弟弟妹妹的,给姐姐忙喜事应该的,把客人招待好了。”说着她转身进了院子,心里思量着,西屋没有,堂屋也没有,东厢房里她爸正在跟几个本家叔伯安排明天的喜事,大丫肯定不会在里边,这丫头哪儿去了?她隐约想起来什么,忽然心里一动,便去堂屋叫出八岁的二儿子,悄悄地吩咐他:
    “刚子,你去东河边转转,看你大姐在没在。”
    刚子答应一声,扭头就想跑,冯玉姜一把拉住他,说:“悄悄的,别乱喊乱叫的啊!”
    看着刚子穿过门口看热闹的人跑远,冯玉姜暗暗叹口气,转身进了西屋。她找出剪子,拿起竹簸箩里的红纸,开始剪喜花。给大丫陪嫁的这些东西,都要放上红纸剪成的喜花,图个喜兴吉祥。
    冯玉姜把大张红纸折叠成合适的方块,握住剪子灵巧地剪下去,再一层层展开,便剪成了一张并蒂莲花纹的大团花,中间嵌着双喜。她把剪纸放在脸盆里,大小正合适。接下来,她需要剪两个小的团花,放在水壶和暖瓶上。
    刚把红纸折好,刚子跑了进来。
    “妈,大姐在河北边石墩上坐着玩呢!叫我先走,说歇歇就回来。”
    “就她自己?”
    “嗯,没有旁人。”
    “哦,你去玩吧。”冯玉姜叮嘱道:“别跟你爸说。”
    “为什么?”
    “哪有为什么!你大姐要出嫁了,害羞呢!”冯玉姜说着,手中又剪出一张喜花,她拿起水壶盖,放上喜花,再把盖子盖上。盖子压住了喜花,闪出一圈石榴花纹样,红色喜花衬着银亮的水壶,十分喜庆。
    ☆、第2章 长生面
    大丫回来时,催妆锣鼓已经歇了,凑热闹的人也都散去了。冯玉姜正在数粿子。钟家的日子在村里算是殷实的,村里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钟家一般都会去随礼。再说丈夫钟继鹏在乡里供销社工作,村子里的人时不时会用得着他。所以,今晚收到的粿子挺多,堆满了一张小方桌。
    “妈,一共收了一百零六包,有四包是饼干,两包白糖,两包水果糖疙瘩。剩下的都是粿子。”冯玉姜数完,对钟母说。
    钟母说:“不少。前阵子周老四家闺女出门子,统共才收了六十几包馃子。那糖疙瘩是我三妹的媳妇送来的。谁家给的白糖?”
    “南庄五姑给的。”冯玉姜回答。
    “她倒是有心。”钟母说,“应该够用了。留下三十包粿子,其他的都给大丫带上。”钟母说着,眼梢扫到大丫进来了,便问道:“大丫,你看够不够?”
    大丫看看堆放桌上的粿子,一盒盒码得整整齐齐,散发出一股股甜香。她随手拿起一包,打开来递给旁边眼巴巴的刚子,才说:“奶,你安排吧,先得留够家里用的。”
    刚子抓起一颗粿子就往嘴里塞,冯玉姜抢过粿子盒,用手指戳了下刚子的头,说:“就知道吃,谗死你。”她把粿子捧到钟母跟前,说:“妈,你先尝尝。”
    钟母捏起一颗馃子送进嘴里,嚼了几下说:“是好粿子,炸得酥,糖裹得也不少。刚子,拿去跟你哥他们分着吃吧!”她说着把粿子递给刚子,刚子接过去,飞快地跑了。
    “她婆家那头户门大,本家近房多,粿子用的肯定多,先尽着大丫带。咱家留三十盒,四天瞧亲用八盒,六天叫亲用八盒。明早上待客喝茶再用个四五盒,剩下的酬谢锣鼓家什和送亲婆子,够了。”
    户门大,就是说本家宗族多,是大姓。在农村,户门大就意味着人多力量大,不会像单门独户的人家容易被欺负。
    娘家收到的馃子,会给新媳妇带去婆家,婆家用这些馃子来招待亲朋,所以当地参加别人的婚礼又叫“吃喜馃子”。婆家户门大,需要的馃子就多,娘家给带的太少了,会被婆婆看轻的。
    钟母安排完,抬手捶了捶肩膀,说:“哎呦这一天操忙的。”
    冯玉姜忙说:“妈,你尽早歇着吧,我去装箱子。”
    “你先去给大丫烧水洗头,洗澡。大丫去把长生面擀好,记住面条切宽宽的,宽心面嘛!都忙完了再装箱子。”
    钟母吩咐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硬币,递给冯玉姜说:“给你装箱子用,规矩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