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训导法则_215
    两人也是老熟人了,每年不知道要一同处理多少起学生违规事件。科长以为系主任是来了解这件事的,正要说明,系主任却摆摆手:“我是来找这位同学的。”
    他指着乔炜。
    乔炜瞬间警惕起来。
    “我跟乔炜同学有几句话要聊,沈春澜老师旁听,可以吗?”系主任笑眯眯地问保卫科科长。
    乔炜立刻反对:“我不……”
    “问他一些和王都区有关的事情。”系主任仍旧笑眯眯。
    乔炜闭嘴了。
    在阳得意被夏春送回来的当天晚上,沈春澜已经告诉系主任乔炜似乎打算将阳得意交给——或者说卖给某些神秘的人。系主任当时只是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沈春澜以为他不在意。
    但三人站在走廊尽头的小阳台上时,他才知道,系主任其实一直把这事儿挂在心上。
    开头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让乔炜面色发白。
    “关于王都区向导狩猎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乔炜回答。
    系主任点点头,慢吞吞地继续说了下去:“那你知不知道,向导狩猎的事儿危机办已经开始查了?你不是猎场内部的人,你只不过是恰好跟朋友合资在王都区开了个酒吧,碰到过一些正在狩猎向导的人而已,对不对?”
    乔炜看看他,又看看沈春澜。
    三月份,天仍冷着,阴沉沉的,人一说话嘴里就冒出虚虚白气。系主任打了个寒颤,像是给沈春澜解释似的,说起了向导狩猎的过去。
    “狩猎”是一种存在于特殊人类之间的残忍杀戮。向导狩猎、哨兵狩猎、半丧尸人狩猎、血族狩猎……针对某一特殊群体展开,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残忍的嗜血需求,当然有时候会加上某些其他因素,比如教会,比如战争,比如利益分配。至少在许多年前,“狩猎”是这样的事情。
    随着历史更迭与社会变迁,目前仍在全世界盛行的“狩猎”活动,主要是针对血族、狼人和人鱼三种群体的。
    虽然“狩猎”在血族和狼人数量较多的西方国家一直都存在着,国内却早就销声匿迹。但最近十几年,“狩猎”死灰复燃:它们大都只针对本国的罕见特殊人类,或者是哨兵向导。
    “前几年侦破过一起针对雪人的大规模狩猎活动,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系主任看着沈春澜,连眼角余光都吝于施舍乔炜,“现在国内的‘狩猎’不以杀伤性命为最终目的,狩猎者主要是想满足自己的猎奇需要。在广袤的雪原上寻找雪人的踪迹,接近他们,用他们恐惧的方式令他们屈服,这是当时雪人狩猎的目的。其实这也差不多是所有‘狩猎’的核心需求。”
    乔炜的额角已经冒出了细小的汗珠。
    “但针对哨兵向导的狩猎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专门针对小孩,针对女性,针对具有奇特能力的哨兵或者向导……”系主任看向乔炜,“这些都已经是公开的资料,乔炜。危机办早就注意到王都区里这些神秘活动的人了,你没必要为他们隐瞒而去蹚这趟浑水。你现在是新希望的学生,你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可以做一个交易。你告诉我你知道的事情,我保证你不会被牵扯进去。”
    乔炜终于败下阵,开口了。
    位于王都区的那间酒吧是他去年年底才和朋友合资开的。王都区是特殊人类聚集的地方,但条件简陋品流复杂,因而开店的资金不算高,乔炜能承受。但酒吧的生意并不好,一个月后朋友带着大部分钱跑路,只剩乔炜在勉力支撑。
    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在酒吧里接触一些不法生意,比如拉皮条。
    那些神秘的人他是在拉皮条的过程中认识的。他向这些人借了一笔钱,但生意仍没有丝毫起色,他最后实在还不上这笔债了,只得恳求对方继续宽限时间。
    对方得知他的窘境之后,主动询问他是否认识年轻的向导,他们正在寻找这样的人:年轻,涉世未深,想法单纯容易被诱骗,而且最好是存在感薄弱的人。
    乔炜忽略了之后强调的“女性,没生育过”这两个要求,最终把当时正跟自己交往的阳得意带到了这些人面前。
    火灾之后,他哀求神秘人们继续给自己多一点儿筹钱的时间。但没想到的是,火灾同时也暴露了酒吧的位置和神秘人的下落。当夜,黑兵上门了。
    神秘人匆匆离开时告诉他,符合条件的女向导他们已经找到并带走,但他们仍然需要更多这样的女孩,乔炜仍旧需要继续帮忙。
    黑兵搜查了酒吧,乔炜并不打算继续帮神秘人们寻找向导。他开始感到害怕,因为发现,自己似乎踏入了一个不可深涉的地方——尤其在他自己也查询了向导狩猎是什么东西之后。
    那些神秘消失的的向导和哨兵,往往就是被这样的狩猎活动吞噬的。他们去了哪里,最终结局如何,除非多年后找到尸体或者本人,否则无人知晓。
    “那些都是什么样的人?”系主任问。
    乔炜迟疑片刻:“……普通人。”
    系主任:“什么意思?”
    乔炜:“非常普通,就大街上都能见到的那类人。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总是戴着口罩。阳得意去我酒吧的那天,是他们知道我有猎物,第一次愿意摘下口罩和我喝酒。里面有女人也有男人,年纪大都在三十岁上下……”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
    “还有一个男孩。跟我们差不多年龄,不过他那天没去。我听他们说,他当时回了老家。”
    系主任:“为什么你对他印象这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