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7节曹刘战事(2)
    东路战场上,刘备军获得重大胜利,累计歼灭曹军四五万人,曹军遭到多次重创,尤其乐进的阵亡和于禁的投降,更是导致曹军上下士气大衰、军心震动,曹操本人更是为之痛苦、痛心、痛惜至极,在连续十多天里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乐进和于禁都是跟随曹操十几年的曹军名将、曹操心腹,在曹军内部的、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曹家宗室将领是一样高的,曹操难以置信乐进的阵亡,更难以置信于禁的投降,他在精神上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孔明十分理解曹操,于禁和乐进都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一下子折损两个,曹操自然深受打击,于禁是无需多言的,单说乐进,从客观上讲,乐进的军事能力是低于跟他合为“五子良将”的张辽、张郃、徐晃、于禁的,其他四人都有着统帅之才,乐进更多的属于一个冲锋陷阵型猛将,曹操之所以高度器重乐进,原因很简单:乐进正是第一个投靠他的外姓将领。乐进的资历是最老的,仅次于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高于半路从别人那里改投曹操的张辽、张郃、徐晃、于禁等人,曹操为他的战死而痛心疾首。
    关羽擒于禁、黄忠斩乐进,使得东路刘备军声势大振,继而在曹操地盘里引起了很大的连锁反应,曹军将领侯音、卫开等人杀死司州河南郡太守东里衮,纠合千余人占据城池准备迎接东路刘备军,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豫州汝南郡太守傅方等一批曹操治下官吏纷纷宣布投靠刘备,陆浑县爆发农民起义军,起义军攻占县城,起义军首领孙狼派人联系诸葛亮、关羽,请求加入刘备军,颍川郡豪强祝臂率领千余人发动暴乱,呼应刘备军……一时间,曹操在司州东部、豫州南部的统治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急中。
    面对这个险恶的战局,曹操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从西路战场上抽调夏侯惇、徐晃所属的两支部队前去援助东路战场,同时镇压侯音、卫开、胡修、傅方、孙狼、祝臂等叛乱。
    诸葛亮在获悉东路曹军得到夏侯惇部、徐晃部的增援后,随之使用一记“声东击西之计”,西路刘备军佯攻洛阳,但在进军途中忽然调转兵锋,一路向东,扑向曹氏家族的老家、豫州沛国谯县。得知此事的曹操再度大惊,急忙命令夏侯惇、徐晃前去增援沛国谯县,但诸葛亮计中有计,他用来“佯攻”洛阳的刘备军其实是主力,用来“实攻”沛国谯县的刘备军才是虚兵,于是,“佯攻”洛阳的刘备军趁机突袭夏侯惇部、徐晃部的后方,又一次重创了曹军。
    面对接连的胜利,关羽、黄忠、文聘等东路刘备军将领无不兴高采烈,关羽心悦诚服地称赞诸葛亮:“军师真是用兵如神啊!”他随即建议,“眼下,东路曹军已经被我们歼灭大半,洛阳已经近在眼前,我们一鼓作气、再接再厉,一举攻取洛阳吧?”
    诸葛亮坚定地摇摇头:“不可!关将军,这不是我们原先的计划,切记,我们必须依照原先的计划行事,万万不可自作主张行事从而破坏大局!别忘了,我们跟曹军打得热火朝天,孙坚一直在我们背后磨刀霍霍、蠢蠢欲动呢!”他随即重新调兵遣将,由关羽、黄忠在南阳前线不断地展开进击,由他本人坐镇南阳郡,由文聘坐镇南郡、武陵郡,严密地防备着江东。
    在诸葛亮的统筹下,南阳郡、南郡、武陵郡堪称滴水不漏,使得江东方面始终无机可趁,孙坚在犹豫很久后,忍住了心动,没有发兵攻打东路刘备军的后方三郡,继续固守经营江东。
    东路刘备军的屡屡得手以及展示出的凌厉攻势,使得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东路刘备军是实,西路刘备军是虚”的论断,曹操本人也是越来越倾向于这个论点,由于战局出现了明显恶化,曹操加大了对凉司豫三州的坚壁清野的力度和速度,在这一年的秋季,第一批被曹操作为“交换物品”的三十余万凉州百姓在曹军的护送下进入了汉东境内。
    自“废奴令”和“摊丁入亩”后,孔明开始在汉东境内办法新的一道重大政策:推恩令。
    推恩令是由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首创的,这道法令堪称高明至极,它就是一个明摆着的、但却无懈可击的、让人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圈套可又不得不把脑袋伸进去的的大阳谋。推恩令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分封制”说起。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华夏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嘉奖功臣、照顾皇亲国戚及其后代子孙,把一块块国土分封给他们作为他们的私人领地,众所周知,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土地,功臣们、皇亲国戚们最想从皇帝那里得到的奖励就是土地,以土地作为奖品也最能激励皇帝的部下们卖命卖力,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土地(仅指传统汉地)毕竟是有限的,皇帝不停地分封,时间长了,他本人拥有的土地自然就会越来越少,此消彼长的是,那些功臣们、皇亲国戚们得到的土地却是越来越多,土地直接等于实力、权力,皇帝的土地少了,实力、权力自然就会降低了,功臣们、皇亲国戚们的土地多了,实力、权力自然就会增长了,于是乎,可能天下土地总计500万平方公里,倒有400万平方公里属于那些功臣、皇亲国戚,那些功臣、皇亲国戚已经变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如此一来,皇帝就难了,他想要收回那些土地,必然激起那些诸侯的反抗,造成内战,反之,就算皇帝委曲求全,难保某天,某个或者某几个诸侯觉得自己的实力可以挑战皇帝了,便造反了,也造成内战,不管内战结果如何,这个皇朝都会元气大伤。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晋朝时的“八王之乱”都是典型的例子。
    推恩令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白了,这道法令是这样的:某个功臣或皇亲国戚得到面积20万平方公里的封地,皇帝下令,等此人升天了,此人的儿子们一起继承此人的封地,人人有份,假如此人共有5个儿子,好,一人4万平方公里,接下来,5个儿子还会生孙子,假如5个儿子一共生下了20个孙子,那么,这块面积20万平方公里的封地就被20个孙子一人1万平方公里,孙子再生,土地再分。就这样,一块封地随着时间推移,越分越多同时越分每块越小,如此,这块封地的主人还怎么威胁皇帝?毫不夸张地说,推恩令杀人不见血。
    推恩令是赤裸裸的阳谋,但让封地受封者毫无办法对抗,想要维持土地的完整从而确保实力、权力延续下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得以越来越强,封地受封者只有以下这几个办法可行:
    第一,自己只生一个儿子,儿子只生一个孙子,孙子只生一个曾孙……很显然,这不可能;
    第二,自己生几个儿子,儿子们生一堆孙子,孙子们生一群曾孙……要求儿子们、孙子们、曾孙们永远保持团结一心,很显然,这也不可能,在土地、利益面前,亲情根本就不算什么;
    第三,自己生几个儿子,但在自己死前只留一个儿子继承封地,弄死别的儿子,很显然,这还是不可能,过于丧心病狂,难以干得出,就算自己干得出,自己的儿子也不一定干得出;
    第四,在自己的儿子们瓜分自己的封地前,直接造反,反抗推恩令,改变这个游戏规则,很显然,死定了,因为一块封地只经过一代人的经营,积攒下来的实力根本就无法对抗皇帝,并且,自己的儿子们不一定跟自己同心,逻辑是现成的——你造反,一旦失败,我就要陪葬,你不造反,我起码可以分到几分之一的土地,可以锦衣玉食、逍遥自在,既然如此,我干嘛还要支持你造反?我干嘛不在你造反前直接“大义灭亲”地向皇帝举报你呢?就算你是我爹,我也不想跟你一起冒着杀头的危险。
    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直到汉灵帝重设州牧制,这二三百年内,汉朝没有出现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就是得益于推恩令。东汉末年,那些拥有封地的汉室宗亲基本上都是一个郡甚至一个县的地盘,便是推恩令造成的结果。
    如此堪称灵丹妙药的推恩令,孔明岂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