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0节
    想完这些,电影正式开场,缪曜文也坐得更端正了些。
    随着电影里男声旁白出现的,是模糊的画面,看起来像是在很久以前的媒体资料上截下来的照片和文字。
    旁白在介绍国内的单人滑历史,用时不长,语言简练,但是足够让缪曜文了解到中国在花滑单人滑项目上的不乐观情况。
    然后电影画面逐渐清晰起来,缪曜文更加集中注意力,知道这意味着故事要正是开始了。
    镜头有种陈旧的质感,画面色调呈现淡淡的黄色,暗示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过去。
    一间充满九十年代气息的房间出现在
    缪曜文的眼前,大脑壳黑色电视机满屏雪花,发出嗞嗞声响,显然是接触不良,水泥地面上和茶几上东倒西歪放着不少已经被喝空了的酒瓶,有个男人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还不时说着听不清的梦中呓语。
    镜头变焦,拉近,最终停留在了放在茶几上的一份报纸上。
    报纸用整幅版面在报道一则新闻。
    大字号粗体黑字能让缪曜文把标题看的清清楚楚。
    《中国女单新希望,世青赛冠军江远音》
    而后随着镜头下移,缪曜文的视线开始能够看到文章,镜头在一些部分拉得更近,因为影院屏幕足够大,所以能让缪曜文看清楚文章上的字。
    但是因为镜头移动速度很快,他只能靠残留在视网膜上的视觉记忆,来回想自己刚才看到的东西。
    能记住的那些字大概是“花滑天才”、“年轻一代”、“15岁”、“天赋”、“表演型选手”……
    因为是专业报道,出现了不少关于花滑的专业术语。
    缪曜文作为对花滑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下意识地就忽略了这些词汇,因为他看不懂这些词究竟代表了什么。
    这并非是他作为影评人不称职,观看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时不提前做功课,他其实是故意这样做的。
    花滑在国内是个小众项目,绝大多数国人也许只听说过花样滑冰这四个字而已,知道有这样一门运动,至于更深入的了解,出于好奇心和花滑这门项目的观赏性,也许在体育频道看过一次花滑表演,但是绝不会再了解更多。
    《刀尖上的舞蹈》必须做到让这样的观众也能看懂电影,才能有使电影取得成功的基础。
    作为提前观影的影评人,他要用他的实际感受,告诉他的读者,这部电影对完全不了解花滑的人来说是否足够友好。
    对需要向观众讲述专业背景知识的题材作品来讲,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淡化专业色彩,专注于炫技,观众不需要明白这些东西,看个热闹就够了。
    二是润物细无声,像那种直接找个人物大段讲述专业名词是最蠢的做法,大量陌生信息轰炸,对观众十分不友好,也影响接下来对故事的代入性。
    而高手呢,是在观众没有注意的时候就完成了对电影背景知识的科普,既做到了解释,也没耽误故事讲述,还让观众看的十分明白。
    缪曜文要看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选择了哪种方式,讲的怎么样,够不够通俗易懂。
    这时镜头来到报纸版面右侧的配图上,是一个看不清脸的女孩滑行在冰面上的特写照片。
    而后这个场景淡出,切换。
    画面色调斗转,从黯淡的自然光突然变成了明亮的暖光,原本细小微弱的声音也变成了嘈杂喧闹的声响。
    一道纤细修长的身影出现在缪曜文眼前,镜头由远拉近,由模糊到清晰。
    漂亮的衔接,缪曜文在心里想到,大家都会明白刚才报纸上的人就是现在出现在镜头里的人。
    而且……
    迟念被拍得很漂亮。
    只见她穿着一件由白色渐变为绿色的裙子,裙摆被剪裁成花苞状,短裙更显得穿了冰鞋的腿修长无比。
    她摆了个优美的姿势,立定在冰面上。
    这应该是一场比赛的开场?
    缪曜文猜测到,又想不管电影质量怎么样,运镜倒是不错,女性角色为主的商业片,能把主演拍得足够好看,是个不错的开始。
    也可能是摄影师的功劳?
    还有,迟念的脸确实不错,这么近的特写也看不出缺陷,是张适合大荧幕的脸。
    音乐响起,迟念开始在冰面上滑动。
    花样滑冰极具观赏性,虽然缪曜文一点相关知识都不懂,可他还是能被迟念的表演吸引。
    而且比起缪曜文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花滑比赛,他觉得电影里的花滑节目要看起来更美,让观看者的心情也更激动。
    迟念跳完一组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难度极高的连续跳跃动作,缪曜文居然也在电影气氛的烘托之下,想跟着电影里的观众一样跟着为她大力鼓掌。
    缪曜文毕竟看得电影多了,意识到这一点,他飞快从电影里抽离出来。
    他知道这种效果应该是电影剪辑和音效共同营造出来的,渲染力度很棒。
    如果是普通观众,此时可能会完全沉浸在这段表演里,可缪曜文则能注意到,刚才其实镜头角度已经进行了数次切换。
    拍摄跳跃动作时用的是水平视角和低视角,水平视角让人能充分看清动作,体会到其中的美丽性和惊险性,而低视角则给了与冰面接触的冰刀,起跳时飞溅的冰晶景象被慢动作特写,还那刀与冰面碰撞所产生的清晰接触声,是好听的清脆裂响。
    而在跳跃结束后,则给了迟念面部一个大特写,她脸上充满把握的自信和动作完成的喜悦,还有那无比的青春气息,清澈眼神让她看起来好像真的只有十几岁。
    至于具有充足观赏性的旋转则采用了水平和俯视角度,也让人大饱眼福。
    这是在全方位地展现着花滑的魅力,能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而整个花滑段落,真正的用时不过一分半,绝对不会出现视觉疲劳,反而可能会有些不满足,觉得没看够。
    有点意思。
    缪曜文有些开始期待接下来的故事剧情了。
    能不能跟这个开场一样好,或者比这更好呢?
    第105章、影评人(续) ...
    一片掌声中,表演结束了,冰场上被扔了不少玩偶。
    迟念饰演的江远音滑向场边,镜头换为了主角视角,跟随着江远音,缪曜文看到了她眼中的两个人。
    一男一女,看样子都是中国人,应该是教练吧?
    两个人看面部表情,都是高兴的样子,只不过女人笑得更明显些,面容看着也和善,而男人呢,就相对矜持些,他身材高大,长得也有几分凶相。
    女人在江远音刚下场,就快步走上前来抱住了她,还很亲昵地用手摸了摸江远音的脸。
    夸奖道:“滑得非常棒,三三连跳完成质量很高,你的成年组生涯会有个很好的开始的。”
    说完,就连忙把拿在她手里的厚外套披在江远音身上。
    而男人也走了过来,面色严肃地简单吩咐道:“保持住这个状态。”
    江远音对着男人,不像对着女人,对着女人她看起来是很放松的,可对着男人,她也跟着严肃起来,“我知道了,齐教练。”
    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看江远音的态度,也有点远近亲疏分明的意思。
    然而在分数出来后,三个人却齐齐变了脸色。
    缪曜文英文不大好,没听清报分的英文女声报出的具体分数是多少,但是只看电影中人物的反应,缪曜文就知道这个分数不怎么让人满意。
    随后则是颁奖台画面,三面国旗冉冉升起,却没有一面是那熟悉的红色。
    这是怎么回事?
    开场的表演,还有热烈的观众反应,还有直到打分前看起来都很满意的三人。
    这些都是在让人接受一个信息,那就是江远音滑得很棒。
    而那段有些梦幻色彩的一分半表演也足够有说服力。
    起码缪曜文是这么觉得的,流畅漂亮,而且也没摔倒。
    对,缪曜文对花滑失误的唯一认识就是看摔倒没。
    可江远音却没能站上领奖台。
    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个很自然的疑问浮现在缪曜文心中。
    镜头自画面明亮的颁奖台切换为光线减弱的更衣室,江远音沉着脸在只有她一个人的更衣室收拾衣物。
    缪曜文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打光上的变化,之前冷色调自然光再次出现了。
    电影看的足够多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注意到电影剧情和人物之外的东西。
    比如打光变化,拍摄角度变换,还有一些画面的象征性。
    这是属于电影的暗语,看起来都是电影技术形式,但是这些形式承担着语言和表演之外的叙述任务,让观众接受气氛转变、故事风格、提供种种心理暗示。
    用传播学的话来讲,就是形式即内容。
    普通观众不需要考虑这些,只要单纯享受电影就可以了,但是作为影评人,要学会看懂导演采用各种拍摄手法的用意。
    从场上和场下的打光变化,缪曜文就能有此猜测,这样柔光和冷光的对比,就是用来凸现环境变化的,接下来的剧情自然会是负面性剧情,表现主角遇到的挑战和麻烦。
    唔,节奏不错,花滑表演是一个升调内容,为了维持剧情平衡,立马进行降调处理,而且拉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换下来的滑冰服被江远音折叠好,准备收进包内
    自然冷光下,缪曜文注意到了江远音的衣着打扮,衣服给人感觉跟她不太相称,似乎有些大了,虽然看起来足够干净,可是有些旧。
    而用来放衣服的黑色书包,也是一看就知道是已经用了很久的样子。
    而江远音在即将把她的滑冰服放进包中时,停下了动作。
    这种衣服是叫滑冰服吧,它也许有什么固定名称?
    镜头拉近放大,跟随着江远音的视线,缪曜文注意到了这件衣服的问题。
    刚刚在滑冰场上,它看起来是很美丽的,也很契合江远音所滑曲目的风格。
    刚刚的短暂表演,给缪曜文的感觉是春天来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有了心上人的那种初萌的欢喜心。
    而衣服正好由白色和绿色组成,花苞状的裙摆不正是如处在含苞欲放之年的少女,这代表着充满明媚气息的春天。
    再结合通过电影收集到的信息,这是江远音成年组的第一场比赛,她拿了青年组冠军?
    世青赛应该是这个意思吧,缪曜文有看别的体育项目得来的一些经验,他觉得应该能拿来用。
    在青年组拿了冠军,这对江远音自己来说,也是她人生的春天,所以曲目和她这个人也很相配,显得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