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1章 秉烛夜谈
    (谢谢qs妖道的打赏!工作太忙,章节都是自动发布的。)
    徐崇光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把林镇中的小心肝给震得“扑通扑通”乱跳,更是担心徐崇光声音太大,隔墙有耳,要是传到了陆承启耳朵里面,那可就不得了了。
    徐崇光顿了一下,稍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这个内阁首辅,老夫做得实在没意思,还不如不做了罢……”
    林镇中听得出徐崇光语气里面的激流勇退的心思,连忙劝道:“老师,您莫要灰心。依学生看来,这内阁首辅,权势虽不如先前宰辅,可那也是首辅啊!老师,您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着您的位置,巴不得您退下!”
    徐崇光听了,直皱眉头,说道:“这如同鸡肋的职官,要它作甚?”
    林镇中苦笑道:“老师,您是当局者迷,而学生是旁观者清。当今圣上,以学生看来,那是明君之资。先前设下的商务部、船舶司,在户部理清了流程之后,也并入户部之中了。学生愚见,可能是内阁尚未达到陛下的要求,才把权力收紧的吧?”
    徐崇光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确实,陆承启不是很恋权之人,该放的权他还是放出来的,绝不吝啬。也许就真的如林镇中所说,内阁尚未达到陆承启的要求,才没有放权的吧!
    徐崇光想到这,突然问道:“镇中,你说陛下的治政的中心是是什么?”
    林镇中被徐崇光问住了,一时间理不清头绪。思索着陆承启近些时日以来的所有作为,看似杂乱无章,东打一拳西踢一脚的,却每每切中要害,收到意想不到之功。对内,施以仁政,关心百姓;对外,痛击来犯之敌,到了谈判桌上也决不妥协。可以说,除了有些急功近利之外,没什么大的缺点了。
    林镇中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想的东西说出来后,最终总结出一句话:“陛下所做之事,皆为百姓也。”
    徐崇光没想到,林镇中居然在纷杂的政事之中,看得如此透彻。不知何时,林镇中已经成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官员了,他老怀甚慰。仔细思虑了一下林镇中所说的话,觉得分析得十分不错,无论陆承启做的哪一件事,都是带着十分明确的目的,而且眼光非常毒辣,一眼就能看得到新生事物后面蕴藏的巨大价值。简直是智多近乎妖,被神话了的诸葛亮都没这么厉害。可为君者这么厉害,往往便是能臣最不喜的事情。一来,能臣的能力被皇帝的光芒掩盖了,长久以往,谁想在这样皇帝手下做事?一点激情都没有,什么功绩都被算在了皇上身上。
    可能徐崇光也是出自这样的抵触心思,才有些不想做这个内阁首辅的吧!现在这个内阁,就相当于给皇帝处理政事,小一些的事情能自行处理;稍大一点的事情,票拟过后给陆承启看;大的事情就别说了,直接是由陆承启拍板的。要是陆承启举棋不定,就会召集所有内阁大臣开会,所谓的内阁会议,不得有第其他大臣参加。
    这个制度,徐崇光认为是好的,比起一个人做出的决定,这样更能兼顾各方面的意见。可他作为一个首辅,就不这么认为了。毕竟他习惯了宰辅的权势,做梦都想自己掌权,可偏偏陆承启捏着权柄不放,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在这发发牢骚而已。
    林镇中明白了他的心思之后,苦笑道:“圣上乃不世明君,老师是要做萧何呢,还是想做王莽?”
    徐崇光被林镇中这么一说,当下黯然。思索良久才说道:“老夫这才明白,想做萧何也难啊!”萧何是汉初名相,但是以辅佐刘邦而闻名于世。他不抢功,不为名,甘心在刘邦后面做最坚实的后盾,为后人所称道。
    徐崇光摆正了心态之后,终于提起了精神,与林镇中探讨起国事来。徐崇光这才发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的林镇中,比他想象中成长快多了。起码一些新颖的观点,连徐崇光都没想过。这让徐崇光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与他探讨起来。
    两人秉烛夜谈,直至深夜,才分别入睡。好在明日没有例朝,徐崇光也不需要去内阁当值,林镇中在徐府中住下也没问题。明日卯时起身,去户部点卯就是了。反正他的工作就是过过总账,底下的事情,哪里需要他亲自去办?
    一夜如水,缓慢流过。
    翌日清晨,一辆马车自徐府出发,直奔户部衙门而去。而此刻,也有几辆马车,似乎是约定了时间一般,疾驰到了都亭北驿。守在门口的是城防司的士卒,见到这些马车都是大有来头的,也不敢阻挠,任由里面的人进入了都亭北驿之中。
    原来,这行人是陆承启亲自指定的,前来与契丹来使谈判的全权代表,礼部尚书冯承平,内阁舍人刘庚,以及一干记录文书等官吏。
    辽国使臣耶律良等人,好似早就知道他们会来一样,先一步在都亭北驿里面的会客厅候着他们了。双方见面之后,寒暄了一番,分主客坐定,便带入正题了。
    名义上,这次主谈判官是礼部尚书冯承平,但实际上,皇上身边的红人,内阁舍人刘庚才是真正的谈判主角。
    耶律良他们好似弄错了主要谈判对象,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吾等认为,贵国陛下所言百万贯钱财实在太多,我辽国赔付不起。哪怕是以牲口抵钱,亦是强人所难。”
    冯承平有了陆承启交代的底线,底气十足,跟刘庚对望了一眼之后,笑道:“诚言,百万贯钱不多也。我大顺士卒不同辽国士卒,无需粮饷。我大顺士卒,不仅当兵有饷,阵亡之后还得抚恤,照顾士卒身后一大家子,直到孩童成年,父母百年。如此算下来,百万贯钱算少的了。”
    契丹副使也颇为精通汉语,直接反驳道:“那是你大顺的规矩,干我辽国何事?”
    冯承平不理会他嘴里的粗鄙言语,仍然笑道:“其一,贵国无义进攻在先,我大顺被动防御在后,大义名分,贵国站不住脚;其二,这场战事,我大顺侥幸获胜,俘虏了贵国大量将士,贵国想讨要这些俘虏,自然得付出代价;其三,这场战事是由贵国挑起的,造成我大顺的将士阵亡。这个损失,也自然要由贵国赔付。这道理不仅天下皆知,放之贵国也是如此规矩,不知大使阁下,本官说得可对?”
    耶律良沉吟不语,可契丹副使却心急口快,直接反驳道:“要说挑起战事,可不是由我大辽挑起的,而是由你们挑起来的!”
    内阁舍人刘庚和冯承平对望一眼,对于契丹人的厚脸皮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冯承平还是笑道:“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