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6章 显庆元年
    金秋。
    阵阵凉爽秋风吹过,平原上到处都是正在忙碌的屯田土团乡勇。
    与新罗交界的支离山,如今被皇帝钦赐名为唐山,这座朝鲜半岛南部的大山脉,现在成为大唐安东道东征水师的大本营。
    几万水师正在厉兵秣马。
    水师备战,乡勇屯田。
    一片片屯田已经划下,一座座屯堡的位置也已经选好,那些刚分了田地的乡勇们正在卖力的营建屯堡。
    五十乡勇一屯,加上他们的家人也是二三百人口。此时砍树的砍树,挖地基的挖地基。
    屯堡并不算大,按李逍的图纸,一座屯堡其实很小。相当是一座哨垒碉堡,其实就是相当于一座地主大院,有高高的围墙,有坚固的堡门,四周还会有壕沟。堡里主要是甲杖库,也就是存放军械之处,还有粮仓。
    房间十来间,中间一个操场。
    屯堡里只住当值的乡勇,不当值的乡勇则和他们的家人住在堡外。
    围着屯堡四周,则是乡勇和他们的家人居住的房屋,修的更简陋一些,但规划的比较整齐,清一色的四合小院,虽是茅草顶泥土墙,可还是很宽敞的。
    先修屯堡,再先住房。
    采用的都是统一的板筑模式,先向下挖出地基,然后两面立板,中间插上柳树或竹条做筋,再填土夯实,一层层的向上垒。
    速度极快,五十乡勇和他们的家人,在几名由东征水师老卒和佣兵团痞子们组成的屯堡军官教头带领下,迅速的成型。
    秋日凉爽,雨水也少,正是筑堡的好时机。
    先立堡墙,再挖壕沟,然后建甲杖房、粮草仓、战棚、食堂等。
    这些屯堡几乎都沿着道路设立,屯堡的周边就是特划出来的乡勇屯田。
    秋收已过,田里只剩下短短的一截稻茬。
    “等屯堡的架子立起,就可以先暂停,转而把这些田地翻耕,播种萝卜和油菜。”
    带方州的天气还不错,冬季也不会太冷,冬季的时候能种的倒也不多,萝卜和油菜倒是不错的选择。
    白萝卜和胡萝卜正适合冬季生产,既可以用来供养东征军的骡马,也可以做菜,甚至能够用来搭配着充当粮食吃。
    而油菜则可以榨油。
    “不种冬麦吗?”
    百济之南的气候,其实和江淮地区差不多,种植冬小麦也是可以的,这个季节种还来的及,到明年的初夏时收获。
    “种,当然要种。”
    萝卜和油菜只能当饲料和菜和榨油,但麦子可是实打实的粮食。
    “我已经让人从长安运来麦种,那些麦种产量能更高。”
    “那今秋冬的任务挺重的,又要筑堡又要屯田。”
    “光靠六千乡勇肯定是不够的,我已经以两州刺史之名义下令,召两州的地方百姓出丁,帮忙修筑屯堡和道路,同时协助秋播。”
    入冬之前,水师一直在备战。
    而乡勇和百姓则在争分夺秒的修筑屯堡和秋耕。
    五十乡勇一堡,从西海岸到东部唐山脚下,一共修了一百二十座屯庄,二十四座堡城,十二座卫城,六座军镇。
    十月底,秋耕完成,田里基本上种下了冬小麦或者是油菜或萝卜。
    十一月,一百二十座屯庄,二十四座堡城修筑完成。
    十二月底,十二座卫城,六座军镇也都修筑完工。
    腊月底,从长安寄来的长安新闻报上公布明年改年号显庆。
    皇帝继位之后,永徽这个年号用了六年,如今换了新年号。
    改年号总是有原因的,比如更换了宰相,或者是发生了更重要的变化。
    远在百济的李逍看着报纸,却能大致猜到皇帝改元的原因。
    在永徽六年,皇帝李治可以说是最痛快的一年。
    这一年,他终于把长孙无忌等一干元老全都赶出了朝堂,而且还没有遇到激烈反抗。
    同时,这一年,他也终于把自己一向都不喜欢的皇后王氏废掉了,还立了武氏为宸妃。
    再加上东征的顺利,大明宫的修成,让皇帝很满意。
    虽然去年也遭遇了一场大旱灾,可总算是过去了,没闹出更大的乱子。
    于是新的一年,皇帝就改元显庆。
    显庆元年,正月初一。
    皇帝册封宸妃武氏为皇后。
    同一日,皇帝废太子李忠皇储之位,改封为朝鲜王,授任武珍州都督。
    紧接着,皇帝下旨册封武宸妃之子代王李弘为太子。
    也就在这同一天。
    征东军元帅程咬金在辽西率十万精锐向高句丽发起攻势,同一天,副帅薛仁贵和苏定方率四万大唐东征水师,六万新罗兵马,向百济发起春季攻势。
    薛仁贵破隆化城,苏定方破古鲁城。
    程咬金在辽东城下,围城打援,围歼高句丽和靺鞨联军一万八千余骑,重创高句丽人,迫其龟缩各山城不敢出。
    高句丽人自顾不暇,无力再派大军南下支援百济。
    苏列与薛礼二将率领的大唐新罗联军更是无人可挡,所向披糜。
    二月初,薛仁贵、苏定方和新罗王子金法敏的十万联军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拔其王城。
    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薛大军团团包围。
    扶余义慈次子扶余泰趁父兄外逃,在百济城自立为王。
    在这纷乱之中,赵持满带领着李逍的佣兵团却早一步伪装潜入了百济城中,他主动的找到了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
    “你是唐人?”
    赵持满点头,“我是大唐安东道经略使、安抚使、观察使、团练使、营田使、武珍州刺史兼带方州刺史李逍的使者,奉命前来秘见王孙。”
    “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王孙何不先听我陈明来由?”赵持满的百济话说的一般,但表达的还是很清楚,“在我看来,其实王孙殿下现在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只怕活不过三天了。”
    “大胆!”一名侍卫拔刀喝道。
    扶余文思却制止了手下,“你且说说你的来由。”
    “王孙殿下,如今扶余王和太子均还在,你王叔却自立为王。可如今北方的高句丽人自顾不暇,而我大唐与新罗兵马已经无人可挡,不管是扶余王和太子,还是你王孙,不过是螳臂当车。”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我大唐兵马退去,难道王步以为你王孙还能容你活着?只怕我唐军真一日退去,你王孙便首先要杀你。”
    赵持满这话句句说到了点子之上,扶余文思哪有不明白的道理。
    可当初扶余王和太子亲自到熊津城督战,结果如今被困在北鄙小城,他王叔趁机自立为王,他这个王孙是最危险的。
    “那我该怎么办?”
    “唯今之计,百济灭国是不可避免,大势不可逆,唯识时务者还能得以保存性命。王孙何不降唐?若是能助我大唐不战而拿下此城,这是大功一件,不但可保你性命,还能保你父祖一命,将来百济虽亡,可你们也能迁往长安城,安享富贵。”
    “王孙好好想想!”赵持满慢悠悠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