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章 惹是生非
    中国海军的一艘041型潜艇在钓鱼岛以东海域沉没,绝对不是小事。
    有趣的是,美国先于日本收到消息。
    事发后大概四个小时,一艘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出现在离事发地点大约六十海里的宫古列岛西北海域,用伸出水面的通信桅杆发出了一封短波电报,随即潜入茫茫大海之中。
    电报只有几个英文字母,通信时间非常短,没被赶来的中国海军巡逻机发现。
    几乎同时,一架在宫古列岛上空徘徊的ep-3b离开了巡逻区域,转向返回冲绳岛的嘉手纳空军基地。
    半个小时后,一份绝密情报送到了国防部长钱德勒手上。
    对钱德勒来说,第二次朝鲜战争不是灾难,因为这场战争,让他回到了军事岗位上,即便得换上文职官员身份。
    第二次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局面。
    虽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经济走出了困境,失业率、消费水平、房地产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都在好转,但是在二零一六年的大选中,林德伯格所在的民主党仍然大败亏输,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的选举人票输掉了大选,离开白宫八年的共和党卷土重来,麦克米伦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
    二零一七年初,麦克米伦宣誓就职。
    组阁的时候,他就提名钱德勒出任国防部长,获得了国会支持,因此钱德勒也在同一天宣誓就职。
    从cia局长到国防部长,算不上升迁,最多是平调。
    当然,钱德勒在乎的不是官职大小,而是能在内阁中发挥多大作用。
    作为cia局长,钱德勒的本职工作是为总统等决策者提供情报,最多能提出一些专业性建议,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国防部长就不一样了,作为主要内阁成员,不但能向总统提出建议,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比如在军备建设上,钱德勒就有一票否决权。
    上任后,钱德勒首先做的,就是完善美军的建设规划,发起了包括b-x在内的众多军备项目。
    这么做,一方面是美军确实需要新式装备,一方面是为了迎合麦克米伦。
    麦克米伦能在大选中胜出,关键就是民主党政府打输了第二次朝鲜战争,让美国民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二十五年,新一代美国人根本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四十岁以上的美国人都很清楚,一万多颗核弹头悬在头顶上、随时可能砸下来的那种滋味,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让他们想起了那段恐怖时期。
    输掉一场战争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下一场战争。
    必须承认,林德伯格领导的民主党政府为美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带领美国走出了金融危机。
    只是,为此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比如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事实上,到二零一六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美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就业率、消费水平、房地产指数等经济指标,而是国家的战略安全。
    虽然在大选前,林德伯格对政策做出了调整,开始加强军备建设,民主党候选人也纷纷表示,将全力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但是输掉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让选民失望,而且林德伯格在军事问题上做得不彻底。
    当时,林德伯格做得最错误的决定就是从日本本土撤军。
    抓住这一点,麦克米伦毫不费力的战胜了竞争对手。
    麦克米伦的竞选纲领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提升美国的战略安全水平,增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自由的能力。
    为此,在宣誓就职后,麦克米伦立即着手加强军备。
    只是,仅仅加强军备,只会酿成第二次冷战。
    虽然在与前苏联的第一次冷战中,美国大获全胜,不费一兵一卒就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红色帝国,但是为了这个胜利,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数代美国人生活在随时可能全球毁灭的核阴影中,并且付出了难以想像的代价。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半数以上的美国人在自家后院修建防空洞。
    再用一场半个世纪的冷战来击败对手,显然不大现实。
    军备竞赛要搞,更重要的是得设法削弱对手,让对手无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也就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为此,麦克米伦耍起了手腕。
    上任后,麦克米伦按照惯例,首先对西方主要盟国进行访问。在巴黎会见法国总统的时候,他首次提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核裁军。二零一八年初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又向俄罗斯总统提出,为了子孙后代,所有有核国家都应该全面销毁核武器,尽快实现全球无核化。
    这些外交手腕,只是麦克米伦走出的第一步。
    显然,不会有哪个国家积极相应他的号召。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拥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其他国家放弃核武器,国家安全将更加没有保障。法国要想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并且在欧盟中占据主要地位,就得依赖其战略核力量。俄罗斯要想成为全球大国,恢复往日的荣耀,也得依靠战略核力量。即便是英国,也得为今后可能遭遇的挑战考虑,毕竟美国不可能帮助英国解决所有问题。至于中国,更加不会在削减核武器的问题上松口,至少在常规军事力量具备相当实力之前,不会拿削减核武器说事。
    从外交上看,麦克米伦这么做,只是在积极改善美国的国际地位。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美国答应削减核武器,而其他国家不肯答应、或者不做回应,美国就站在了人类文明光明的一面,其他国家则在危害人类文明的共同利益。如果其他国家被迫答应削减核武器,美国就能利用大得多的核武库,向其他国家施压,从而在核裁军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只是,在二零一七年的大背景下,削减核武器绝对是镜中花、水中月。
    玩了这个手腕之后,麦克米伦做了第二件事。
    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由他亲自任命的国防部长钱德勒。
    仅仅从战略上围剿中国还不够,毕竟中国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国,而且在全球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短期内、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也许半个世纪,中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即便美国使出各种办法,也无法完全孤立中国,也就无法阻止中国以不流血的方式成为全球头号强国。
    至少在经济上,要不了多久,中国就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与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搞军备竞赛,就算美国能取胜,也需要很多时间,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因此,要想遏制中国,就得在其他地方下手。
    冷战不行,只能“热战”。
    中国很强大,可是并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比如在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一个连自家的麻烦都没解决掉的大国,有资格去别的地方指手画脚吗?
    总在几十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识到,沉睡的东方巨人正在苏醒,迟早有一天会对美国构成威胁。最初的时候,特别是在第一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随着美苏冷战愈演愈烈,中苏又因为意识形态分道扬镳,美国开始积极拉拢中国。前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又在初期全面倒向西方,中国不但失去了继续拉拢的战略价值,还因为意识形态等问题,成为美国新的围剿对象。在这几十年间,美国一直没有松开遏制中国的那只手,即一直在利用台海问题,制约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阻止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大国。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台海矛盾的价值显现了出来。
    任何一个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看出,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必然把战略重点转向台海,以实现国家统一为主要目的。
    从国家战略来看,中国也确实在这么做。
    不管是大力扩充海空军、还是积极扩大在东南亚与南亚的影响力,都是在为解决台海问题做铺垫。
    从战略上讲,只有稳住了东南亚与南亚,消除了其他战略方向上的威胁,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完成统一大业。
    只是,要想实现统一,中国必须正面东面的邻居。
    台海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东海争端绑在一起的,或者说台湾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台海争端涉及到了日本的根本国家利益。
    中国必须面对日本的威胁与挑战。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麦克米伦,还有林德伯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德伯格决定从日本本土撤军,为麦克米伦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打下了基础。
    说得简单一点,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本战略,就是利用日本的野心,让日本对抗中国,美国则退居二线,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然后从中日对抗中牟取利益。
    这个战略很简单,能不能奏效,还得看日本是否肯上道。
    目前看来,日本的表现没有让美国失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