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三章 橄榄枝
    牧浩洋完成空军的装备调整工作时,已经是九月底了。
    数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已经拖延三个月的“日本核设施核查报告”,宣称没有在日本发现制造核武器的证据。因为中方调查人员提出异议,宣称核查工作只针对日本当局开放的基础设施,而没有严格按照最严厉的方式,对所有存在嫌疑的设施进行突击核查,所以这份调查报告没有多少说服力。
    随后,中国再次提出,对包括没有公布的核设施进行突击核查。
    当然,这也只是外交手段。
    闹到这个地步,核查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的核武器项目肯定受到拖延,不可能顺利完成。
    这一点,得到了李明阳证实。
    在核查的压力下,日本公布了核原料的储备情况,并且允许核查人员进行现场核对,因此日本暂时没有能力制造核弹头。
    如此一来,核查成为了限制日本制造核武器的主要方法。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核查还在进行,日本就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制造核弹头,甚至无法获得制造核弹头所需的核原料。
    要知道,获取核原料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制造核弹头。
    虽然在此之前,日本已经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进口了数万吨核废料,但是这些可以用来提炼军用级核原料的废料都有目在册,受到了严密监管。别说从中提炼出制造数百枚核弹头的原料,哪怕只提炼出一枚核弹头的原料,也能查出来。因为日本没有铀矿,也没有重水反应堆,所以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军用级核原料。
    中国在这个时候大打核查牌,摆明了就是拖延日本制造核弹头的速度。
    问题是,这绝非万无一失。
    比如,印度早已重新启动核武器计划,而且作为有核国家,其行为没有受到限制,而印度有丰富的铀矿资源,还重建了一座重水反应堆。如果两国串通一气,日本就有可能从印度获得核原料。
    可惜的是,中国没有理由对印度提出核查要求。
    或者说,就算对印度进行核查,也不可能限制印度的核计划。
    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让牧浩洋都有点惊讶的事情。
    十月十日,日本首相正式宣布,将在月底访问北京,向中国当局提出共同开发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
    当天,黎平寇就在元首府召开了高层会议。
    作为军方主要代表,牧浩洋跟随腾耀辉参加了这次会议。
    事实上,在黎平寇出任国家元首之后,牧浩洋就在高层会议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只要他在北京,就会接到邀请。
    针对日本当局的外交行动,连一向比较温和的黄瀚林都相信,这是缓兵之计。
    要知道,中国的备战工作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九月初,在黎平寇的亲自指示下,海军启动了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并且分别命名为“喜马拉雅山”号、“大兴安岭”号、“喀喇昆仑山”号与“阿尔泰山”号(这个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第一批以新疆的山脉命名,第二批以关中的山脉命名,第三批以边境山脉命名)。
    从政治与外交上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受到最大影响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国际舆论。
    在此之前,日本当局就能通过众多迹象判断出,中国正在加强军备,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战争准备工作。只是,这些备战工作都较为分散,不具有代表性,也就没有引起舆论媒体关注。
    显然,一次开工建造四艘超级航母,绝对是标志性事件。
    要知道,在此之前,在二零三零年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国防部就表示,海军将面向未来,随后公布的很多消息,都暗示不会建造更多的“昆仑山”级航母,将把重点放在第三代国产航母上。在二零三二年的时候,江南造船厂还公布了c3型航母的模型,把第三代国产航母炒上了天。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二零三五年动工建造c3型航母,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很明显,没有迫切的战争需要,中国海军没有理由增建四艘“昆仑山”级航母。
    这样一来,中国积极备战就没有任何秘密了,连平民百姓都知道,中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在此情况下,日本首相主动抛出了橄榄枝。
    问题是,日本并没因此减慢扩军速度。
    在九月底,日本三菱重工与富士重工先后开工建造新的大型船台,预计在二零三五年初期就能完工。
    如果日本没有打算建造更多的大型战舰,就没有理由建造大型船台。
    仅此一点,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首相在为扩军备战争取时间。
    当然,由此也可以断定,日本选择的开战时间绝对不是二零三五年,很有可能是二零三六年。因为要到二零三六年,新建造的四座大型船台才能投产,而且增建的四艘“飞龙”级航母也到到此时才能服役。
    同样可以肯定,日本的战争计划也非常庞大,绝对是全面战争。
    换个角度来看,照样能够相信,日本当局认为中国不会在二零三五年挑起战争,因为增加的四艘“昆仑山”级航母最快能在二零三五年底下水,能赶在二零三七年的第一季度服役就很不错了,即便是其他大型战舰,大部分也只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服役,少数还要延迟到二零三六年。
    也就是说,日本当局很有可能相信,二零三六年是最后大限。
    如此一来,日本当局把开战时间定在二零三六年,而且以全面战争为目的来进行战争准备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场全面战争将持续多久。
    暂且不说中国军人的判断,至少从日本的扩军备战速度来看,日本军队的高级将领肯定认为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
    如果以增建的四座大型船台为准,日本军方至少认为这场战争要持续三年。
    原因很简单,四座大型船台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最快能在二零三七年底完成第一艘大型战舰的船台建造工作,随后舾装与整训需要一年左右。如果是建造航母,大概要到二零三八年底才能服役。如果战争在二零三六年中期爆发,到二零三八年底,将进入决胜阶段,因此至少要持续到二零三九年中期。如此一来,在二零三八年底服役的四艘航母、也许是八艘航母,将在战争后期发挥关键作用。
    可以说,日本首相的这一举动,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
    高层会议上,黎平寇最终做出决定,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与日本周旋,设法探明日本当局的底线。
    这么做,主要也是获得更多的战略情报。
    说得明白一些,日本当局的任何政策,都能作为战略参考信息,帮助以牧浩洋为首的高级将领完善战争计划。
    别的不说,前面做出的推断,就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从战略上讲,把开战时间推迟到二零三六年,显然不太有利。即便到此,中国海军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战舰,空军的装备整编工作也将趋于完善,可是日本军事实力的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在二零三五年开战,对中国最有利。
    事实上,这也正是在这次高层会议上做出的最为重大的决定。
    数日后,黎平寇签署了出任国家元首之后的第五道“元首令”,把战争准备工作由军备建设扩大到战略储备层面。
    按照这道命令,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国家将集中力量提高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量。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粮食。按照黄瀚林以国务院总理下达的行政命令,在二零三四年十月底之前,各省级行政单位必须将粮食储备提高到一年,几个主要产粮大省则要达到两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即便粮食大规模减产,在四到五年之内,也不会爆发饥荒。
    仅次于粮食的,就是石油。
    石油储备不是分地区进行,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按照国务院的计划,在今后一年之内,将在西南与西北地区修建十二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把石油的储备量提高到七点五亿吨,与二零三二年的总消耗量持平。这样一来,在战争时期,如果进行适当的管制,同时增加国内原油产量,至少能确保三到四年的石油供应。
    此外,钢铁、棉花、橡胶、煤炭、木材等物资也在战略储备清单之中。
    只是相对而言,这些物资的国产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战时需求,而且可以比较便利的从周边国家进口,没有多大的紧迫性。
    当然,还有一种物资在战略储备清单之中,只是没有公布,即黄金。
    中日全面战争,绝对是仅次于世界大战的大规模战争,说不定还会牵扯到别的国家,因此必然波及到战场之外的其他行业。如果战争失去控制,那么现行的金融体系就会在战争中分崩离析。
    提高黄金储备量,绝对是未雨绸缪。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当局确实是在用打世界大战的功夫在准备这场战争。
    也许,这就是世界大战的热身活动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