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章 舰队出港
    日本联合舰队准备出港,绝对不是小事。
    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加强战略禁运之后,虽然日本提出过抗议,也在外交上采取了行动,但是没有增强军事对抗手段,联合舰队一直停在港口里面。现在采取行动,意味着日本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在牧浩洋等人商讨调整作战计划的时候,黎平寇也在元首府召开了高层会议。
    与牧浩洋的判断一样,黎平寇也认为,日本增强军事对抗手段,表明已经在核武器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日本就将宣布制造出核武器,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在政治上向中国摊牌。
    中国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谈,要么打。
    显然,在日本决心制造核武器,成为核俱乐部成员的情况下,谈判根本没有用。
    高层会议上,黎平寇的提议获得通过,即只要日本宣布制造出核武器,就以“华盛顿条约”向日本宣战。
    当然,外交上的工作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会议结束之后,杜小蕾就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专机,以中国国家元首特使身份对美国进行非正式访问。
    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向美国摊牌。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表明中国的立场,即日本拥有核武器是中国的底线,也是中国发动战争的最后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出访的还有黄瀚林。
    他将以国务院总理身份首先访问俄罗斯,然后访问英国与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巴西、南非与澳大利亚等“华盛顿条约”的主要缔约国,公开中国在日本核问题上的基本政策。
    在此期间,黎平寇将以国家元首身份,跟朝鲜、巴基斯坦、越南等盟国领导人联络。
    如此频密的外交行动,足以彰显中国的基本政策,通过第三方向日本当局传达准确的外交信号。
    可以说,这是避免战争的最后机会了。
    只要日本肯放弃核计划,中国就会在最后关头做出调整。
    问题是,日本会放弃核计划吗?
    以当时的情况,日本的最佳选择是密而不宣,即不立即宣布拥有核武器,等到充实了核武库之后,才宣称加入核俱乐部。可惜的是,日本根本等不起,因为充实核武库至少需要好几年,而持续的战略禁运最快能在年底压垮日本经济。对日本来说,就算拥有了核武器,也救不了经济。
    日本积极采取行动,就是希望通过既成事实让中国做出让步,结束战略禁运。
    说得准确一点,是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让更多的国家相信,日本有能力在这次斗争中取胜,从而使贸易恢复正常,至少让进口规模恢复到禁运之前,化解由禁运导致的国内危机。
    只要贸易恢复正常,日本就能渡过难关。
    也就是说,日本必须尽快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可以说,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二十九日上午,在向腾耀辉询问了情况之后,黎平寇主动联系了牧浩洋,随后批准了牧浩洋的军事决策。
    与承诺的一样,黎平寇给予牧浩洋所有军事决断权。
    也就是说,只要黎平寇在高层会议上做出战争决策,牧浩洋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什么时候向日本发动战争。到了这一步,政治因素成了次要问题,最终将由军事因素决定开战时间。
    当天下午,牧浩洋下达了战斗动员令,取消了所有日常活动项目。
    此时,皮球踢到了日本脚下。
    与杜小蕾会晤之后,美国总统跟日本首相通了热线电话,转达了中国的基本政策,而且暗示日本首相,如果中国以核问题向日本开战,美国将根据“华盛顿条约”,拒绝履行对日安全承诺。
    说白了,这也是美国的底线。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美国逐步从日本撤军,并且修改了《美日安全保障同盟条约》,明确了美国的义务范围,在基础条款中明确规定,日本不拥有核武器是美国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先决条件。
    可以说,美国也在防范日本。
    也正是这项基本条款,使《美日安保条约》的法律地位低于《华盛顿条约》,也就让美国获得了置身事外的理由。
    问题是,美国的警告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在牧浩洋下达战斗动员令后不到两个小时,驻扎在横须贺的第一舰队起锚,“飞龙”号航母率先进入出港水道。随后,驻扎在吴港的第二舰队起锚,十多艘大型战舰在“翔鹤”号的率领下驶出港口。
    按计划,两支舰队将在伊势湾南面集结,组成联合舰队。
    担任联合舰队指挥官的,正是东乡祖望上将。此外,还有第一舰队司令官樱井康茂中将与第二舰队司令官福原纯生中将。与东乡祖望一样,两人都是在二零一九年的东海战争之后晋升为将领。
    事实上,现在的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中,大多是东海战争时期的中层军官。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报仇雪耻。
    只是,这谈何容易。
    从综合国力上看,早在二十四年前,日本就被中国超越。在东海战争之后,两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造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在日本国内,最理智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军人,特别是向东乡祖望这样的军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击败中国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可是最不理智的也是军人,而且也是东乡祖望在这样的军人,因为他们是最积极的主战份子。
    原因只有一个:日本不可能通过军备竞赛击败中国。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而日本却陷入经济泥潭,在东海战争之后的发展势头根本比不上中国,中日两国的军力差距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如果日本不顾现实,妄图在军事实力上与中国平起平坐、或者是超越中国,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提高军费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只有一个:在持续的军备竞赛中,日本经济被沉重的军费开支压垮。
    经济完蛋了,日本也就完蛋了。
    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英国在海军军备竞赛中,必须承担远远超过对手的军费负担。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没在一九一四年爆发,那么六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二零年左右,德国不但能打造出一支与英国旗鼓相当的舰队,还能让英国经济崩溃。
    显然,二十一世纪的日本,远不如当初的英国。
    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算英国的综合国力已被德国超越,但是英镑仍然是全球主要货币,而且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可以依靠英镑建立的金融霸权与殖民地提供的资源与市场,在经济战线上勉力支撑下去。
    现在的日本,不但没有金融霸权,也没有殖民地。
    持续的军备竞赛只会使日本自取灭亡。
    正是如此,像东乡祖望这样的将领才会相信,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有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也正是如此,从一开始,东乡祖望等人就知道,这是一场胜算非常渺茫的战争。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因此而改变想法,而是希望通过完美的作战行动,把握住渺茫的取胜机会。
    回顾历史,这可以说是日本的通病。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的军国主义份子就知道,挑战美国、并且战胜美国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且主要就是以山本五十六为主的海军高级将领。可是日本没有因此放弃战争企图,而是希望通过一次奇袭,消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迫使美国接受日本统治西太平洋地区的既成事实。
    这次,东乡祖望的处境更加艰难。
    别的不说,中国海军已经出港,不可能通过奇袭一举消灭中国舰队,也就无法在战争初期获得主动权。
    针对这个问题,东乡祖望决定采用更加巧妙的战略部署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最主要的部署,就是迫使中国海军分兵,只留下部分舰队在西太平洋上活动,为日本海军创造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东乡祖望看来,只要中国海军出兵印度洋,胜利就离他不远了。
    更重要的是,在战略航线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肯定会首先出兵印度洋,而不是首先在西太平洋上与日本海军决战。或者说,在中国海军出兵印度洋之前,东乡祖望并不希望与之决战。
    背靠本土作战,为东乡祖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从军事上讲,只要战争爆发,而联合舰队采取回避战术,中国海军迟早得派遣一支舰队前往印度洋。原因很简单,日本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封锁行动,必然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遭到重创,拖延下去对中国极为不利。
    在东乡祖望看来,只要战火点燃,中国海军就别无选择。
    他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等到中国舰队前往印度洋,等待留他夺取决定性胜利的最佳时机。
    为此,日本舰队在出海之后,并没驶向远洋。
    问题是,在最高战略层面上,等不起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正是如此,舰队出港之后,日本当局必须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为战争爆发创造最后一个必要条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