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章 争取和平
    与美国国务卿康拉德通了电话后,杜小蕾就急匆匆的赶往元首府,参加由黄瀚林召开的高层会议。
    这起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杜小蕾心里非常清楚。
    说得简单一些,在里面推波助澜的,正是中美两国的军方将领,特别是那些掌握着实权的高级将领。
    问题是,能够就此证明军人做错了吗?
    杜小蕾早就看了出来,牧浩洋的目的只是捍卫国家利益,避免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遭到致命打击。
    如果战争已经无法避免,那么牧浩洋所做的一切就没有错。
    那么,战争还能够避免吗?
    作为外交家,杜小蕾当然希望战争永远不会爆发,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者,她更加相信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年初的时候,就有很多迹象表明,美国正在积极策划战争。
    在春节过后的第一次高层会议上,杜小蕾就提出,应该密切留意美国,警惕美国制造与挑起战争的行为。
    当时,杜小蕾拿出一份谁也无法忽视的证据。
    在二月初,美国副总统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与俄罗斯总统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在俄罗斯遭到入侵的情况下,美国将提供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援助。在这份协议中,美国还承诺帮助俄罗斯调整军事指挥体系,建立效率更高的作战指挥系统,使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得到全面提升。
    这份秘密协议,可以看成是美俄同盟条约。
    当然,不是对等的同盟条约,即俄罗斯不承担义务,只有美国单方面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负责。
    问题是,不管怎么解释,这是美国迈向战争的关键一步。
    只要美俄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别无选择。说得简单一些,就算美国不挑起战争,中国也会在必要的时候发动战争。
    站在外交家的角度,美俄秘密结盟已经使开战进入倒计时阶段。
    问题是,黄瀚林并不是外交家。
    在那次高层会议上,黄瀚林没有批准军方提出的建议,即制订一份针对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计划,而是要求杜小蕾进行外交努力,争取稳住俄罗斯,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避免战争爆发。
    为此,杜小蕾在四月初访问了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总统与总理。
    虽然会晤的气氛很融洽,但是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俄罗斯总统与总理都没有接住杜小蕾伸出的橄榄枝。
    可以说,这已经是中国当局为阻止战争进行的最后一次努力了。
    当时,杜小蕾在莫斯科开出了非常高的条件,包括不再向中亚国家提供援助,甚至暗示只要俄罗斯承认中国在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地位,中国就会促成扶桑当局放弃对北方四岛的领土要求。在领土安全问题上,杜小蕾还提出,中国愿意签署一份双边性质的边境安全协议,即中俄同时将边境地区的军队后撤两百公里以上,在离边境两百公里范围内的军事部署与调动都将提前通报对方。在蒙古问题上,杜小蕾也表明了立场,即中国无心吞并蒙古,也不会采取任何破坏中蒙俄三边关系的行动,但是要求俄罗斯也做出同样的保证,不在蒙古采取单方面行动。
    总而言之,为了安抚俄罗斯,杜小蕾几乎做出了所有让步。
    可惜的是,俄罗斯当局依然认为杜小蕾没有诚意,她做出的所有安全保证都无法确保俄罗斯的根本利益不受威胁。
    当然,杜小蕾没有就此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杜小蕾的主要工作就是与俄罗斯打交道,想方设法的改善中俄关系。
    直到十月份,随着美国宣布向澳大利亚增派舰队,局势才变得不可收拾。
    当时,杜小蕾就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压垮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月十二日,杜小蕾专程找到牧浩洋,提到了美国向澳大利亚增兵的事情,而牧浩洋的立场非常明确:美国增强在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方向上的军事力量,已经对中国的安全与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
    只是,杜小蕾怎么也没想到,牧浩洋会在五天之后做出回应。
    虽然杜小蕾不是军事家,但是她知道,牧浩洋下达的命令,等于是在告诉美国:再过几个月,中国就有能力发动战争。
    所幸的是,在此之前,杜小蕾已经做了总理该做的事情。
    来到元首府,在高层会议上,杜小蕾首先对国内情况,特别是与战争有关的情况做了全面分析。
    当时,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在战争初期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如何扭转局面。
    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中国自身的战争潜力。
    在这份报告中,杜小蕾明确提到:因为从二零三八年开始,国内经济建设就根据战争需要做了调整,所以在进行战争管制的前提下,所需的八十六种战略物资的自给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在需要进口的百分之二十中,有大约八成能够通过陆路口岸输入,只有大约百分之四的战略物资需要海运。
    可以说,中国的自给率非常高。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的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而且进口物资中只有百分之四十能够通过陆路运抵,总物资的百分之二十四需要走海运,此外美洲经济体对海运的依赖程度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此外,中国的战略储备也较为充足。
    在报告中,杜小蕾明确提到,即便在战争初期丧失了制海权,海运线路被切断,中国储备的战略物资也能坚持一年以上,确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在建军事项目顺利完成,并且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获取必要的战略物资,确保在战争的第二年里,仍然有百分之七十的军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杜小蕾没有忘记最重要的部分:战争动员。
    按照在二零三八年制订的动员计划,战争爆发后,将分五步完成战争动员,即征召适龄退役军人、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全面动员、恢复义务兵役制、社会生产体系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整个动员行动将耗时一年以上,半年内能完成前三个阶段的动员工作,把军事实力提高两倍以上。
    因为涉及到军队动员,所以这不仅仅是国务院的事情。
    在随后的说明中,牧浩洋提到,在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动员之后,因为新征召的兵员需要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训练,部分技能与技术性兵种的训练周期在一年以上,所以要到战争爆发后一年,陆军与空军的作战能力才会有明显增长。因为装备建造周期更长,所以海军与陆战队的实力要到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才会有明显增长,而且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装备建设完全依照战时体制进行。
    正是如此,牧浩洋强调了第二阶段动员的重要性,提出应该同时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动员。
    问题是,进行战争动员的前提是战争已经爆发。
    在这个问题上,黄瀚林的态度依然有点犹豫,似乎在他看来,仍然有挽回余地,还没有到非打不可的地步。
    会议进行了六个小时,最终仍然没有得出结论。
    事实上,这完全在杜小蕾与牧浩洋的预料之中。
    黄瀚林不是没有战争的魄力与决心,而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必须顾虑战争产生的严重后果。说得直接一点,不管黄瀚林怎么想,和平能多维持一天就算一天,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到了二零五二年,这似乎是能够看到的结果,即持续下去的军备竞赛,肯定会导致美国破产,从而使美国输掉这场持续了四十年的冷战,中国将以非战争的方式取代美国。
    当然,黄瀚林并不是理想主义者。
    会议结束之前,黄瀚林批准了由牧浩洋提出的军事预备方案,即在十月底之前使现役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取消所有休假,前沿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后方部队也将提高警惕,作好战争准备。
    可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防范准备。
    就算黄瀚林不想挑起战争,也得防止美国发动突然袭击。
    事实上,这是中国针对当前局势,所能采取的最为有限、影响最小的措施了,而黄瀚林的意图依然是维护和平。
    会议结束之后,黄瀚林把杜小蕾留了下来,让她尽快对美国进行紧急访问。
    黄瀚林没有在会议上直接提出来,而是在会议后单独找到杜小蕾,主要就是不想就这个问题与牧浩洋等将领发生争执。要知道,积极主战的不止是牧浩洋,还有戚凯威、母祁铁等高级将领。
    说白了,在战争问题上,军方的态度高度一致。
    事实上,这也表明黄瀚林对和平不抱多大希望,不然他应该在会议上直接提出为和平做最后的努力,而不是顾虑军方的感受。
    对于元首的良苦用心,杜小蕾也非常感慨。
    如果中美双方的政治家都能像黄瀚林这样,竭尽所能的争取和平,恐怕中美关系就不会走到这步田地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政治家,因为策划战争的往往不是政治家。
    离开元首府后,杜小蕾没有立即返回国务院,而是去了总参谋部。
    外交上的努力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军方决定,即军事行动与部署才是更有效的外交信号。(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