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百六十二章 刘辩的态度
    次日朝会,庞统一本正经地上书朝廷,请求开科举。
    科举不是年年都有,刘辩不想养太多的闲人。
    朝廷公职人员已经够多了,刘辩裁撤了几次,将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员,统统下岗。
    可还是止不住各种人情。
    汉灵帝时期买官卖官,遗留下来很多问题。
    刘辩都给解决了。
    但是对于“军二代”和“官二代”,刘辩还是给了他们一些优待。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像是典韦这样的人来求情,给自己的儿子典满谋一份差事,刘辩怎么可能拒绝。
    皇帝也是需要人情维系的。
    朝廷官员这么多,一些小的空缺,就留给二代中德才兼备的人。
    他们不需要参加科举,而是父辈的照顾。
    刘辩再铁石心肠,也不会再这个方面卡住。
    科举是相对公平的,但是止不住一些人走后门。
    庞统此次请求开科举,理由也很充分。
    朝廷需要新鲜的血液。
    不管哪个朝代,年轻人都很重要,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若是朝堂一直让老家伙们把持,大汉很难有进步,能够维持现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商人阶级的崛起,也让朝廷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
    一些腐儒大臣就知道打压商人,一旦商人与百姓起了冲突,他们肯定会偏袒百姓。
    理由还很充分。
    陛下怎么可以瞧不起种田的?
    要是没有人种田,大汉肯定乱成一锅粥。
    刘辩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都非常无语。
    偏袒百姓可以,但总要占理吧?
    因为种种偏见,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刘辩让鸿都门学的学生学习了商人的经商之法,甚至派他们到商会中处理杂务。
    就是为了熟悉其中的套路。
    只要摸准了商人的习性、思维,以后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因此,鸿都门学聚集了一群具有新思想的学子。
    他们就是大汉流动的血液!
    大汉想要脱胎换骨,摆脱这一段混乱,那么距离繁荣昌盛也不远了。
    按照刘辩的意思,大汉将在明年或者后年开科举,录取一批基层官员,如县令等。
    没想到庞统竟然在这时候就提出来了。
    “陛下,扬州、荆州刚刚回归朝廷,正是需要稳定发展的时候,就算将洛阳的官员全部派出去,恐怕也是不够的。”庞统接着道。
    刘辩不禁陷入了思索中,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臣附议开科举!”徐庶站出来抱拳道。
    像是徐庶这样的官员,没有世家支撑,根基有点薄弱。
    他唯一的靠山,是“颖川集团”。
    而科举能让更多像他这样的人进入朝廷为官,对于他们的阶级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不管是徐庶和庞统,对于科举总是持有肯定的态度。
    王允、杨彪都是出身世家大族,科举的创立,就是为了打压他们。
    他们巴不得刘辩忘记了科举这回事,继续采用察举制。
    可惜他们也清楚,察举制的美好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世家再也不能垄断选拔权。
    于是,他们在朝堂上保持着沉默。
    哪怕他们有心抗争,最后看的还是刘辩的态度。
    在朝堂上,刘辩从来都是一言九鼎。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开科举。
    刘辩顺势答应了下来,这件事对他来说,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只要掌控大局即可。
    “好,此次科举的规则,由光禄勋荀攸、军师祭酒郭嘉、御史中丞庞统、尚书令徐庶共同拟订。”
    在历史中,科举一般都是由礼部安排。
    可是现在的大汉没有这个部门,刘辩只好自己安排。
    这四人都是德才兼备,刘辩也放心交给他们。
    他们需要的操心的,就是进行初考,筛选出一批精英,对科举时间、科举要求、录取人数等等做出安排。
    至于主考官的人选,刘辩还是比较中意大儒蔡邕。
    蔡邕德才兼备,身份地位超然,既得到了儒家的认可,又是国丈。
    刘辩不担心他的门生过多,影响皇权。
    说实话,以蔡邕的身体条件,恐怕也活不了几年了。
    其他的担忧,都是多余的。
    “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庞统等四人连忙行礼。
    刘辩可以不在乎这件事,他们可不行。
    要是有一场考试时间安排出错,天下学子都会记恨他们。
    因此,对于科举上的事情,他们不敢掉以轻心,甚至比打一场影响国运的战争还要认真。
    接下来,大臣又汇报了一些事情,刘辩三两句点拨给解决了。
    大运河分成十几个工程,在同一时间进行。
    徐州刺史荀彧、扬州刺史张昭、冀州刺史田丰、幽州刺史曹操等等都在跟进这件事。
    刘辩将朝廷的压力,分下去一部分给地方。
    最主要的劳役、物资,以及技术要求,还是朝廷专业的团队负责。
    地方更重要的是监管,以及提供一定的帮助。
    整个大汉都运作起来了。
    朝会一共持续了两个时辰,刘辩再三确认没有事情后,宣布退朝。
    庞统和徐庶贼眉鼠眼的勾搭在一起,总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陛下此次答应这么爽快,真是出乎意料。”
    庞统唏嘘不已,按他的猜想,科举这么大的事情,恐怕要进行几次朝议,才会彻底确定下来。
    没想到刘辩直接同意了,甚至将任务交给了庞统等人。
    简直太顺利了。
    “唉,真是便宜了孔明,一餐饭而已,咱们就给他创造了这么大的机会。”徐庶佯装叹息道。
    “嘿嘿,先不要太高兴,万一孔明失败了呢?”庞统恶趣味地想道。
    孔明会失败?
    徐庶想了想,一点可能都没有。
    “以孔明的聪明才智,肯定是前三甲,状元可期。”
    “不一定。”庞统摇了摇头,“何晏此人也不容小觑啊,更何况,他的身份特殊,若是殿试……”
    “你说陛下会偏袒?这怎么可能,士元你就是想太多了。”徐庶摇摇头道。
    二人一脸高兴地离开了皇宫,随后派人通知了诸葛亮。
    这么轻易就成功了?
    诸葛亮嘴角抽了抽,这个人情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