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0章
    更何况, 作为纵欲狂欢之神最宠爱的女祭司。
    萨曼珊夫人对神明的虔诚已经到了一种常人难及的狂热地步。
    她乐意为神明产下子嗣, 乐意为神明付出一切,包括不限于,献出自己的所有父母亲人、兄弟姐妹, 丈夫, 以及后来生的那些个连父亲都不记得究竟是谁的孩子们……
    在这个真实存在神明的世界里,卡腾伯格不敢有什么不信神的叛逆想法, 但对妻子那些所谓的‘虔诚’行为,仍旧有些不赞同。
    他天生就是追逐利益的性子,做事喜欢权衡利弊、左右逢源。
    比如现在,王城动乱, 好些神的神庙被烧毁,人们信仰动荡, 神明却一个都没露面, 全都不知所踪……
    ——是神明之间的混战?
    卡腾伯格大人不免在心里琢磨。
    毕竟, 之前正义女神就被传过陨落, 后来又有黑夜女神陨落的事情,接着, 连神之子都没能撑住,传来死讯。
    在这样的情况,贸然掺和进去,真的安全吗?
    他下定决心什么都不做,先静观其变。
    可这样静观其变的策略,显然就不符虔诚信徒萨曼珊夫人的要求了。
    而且,作为纵欲狂欢之神最宠爱的女祭司,她曾多次得到神明给出的指示,好比之前,在博蒙特国王率军出征时,她就一副神神叨叨的样子,预言了六年战争……
    虽然预言似乎没能成真。
    可事实上,假如乔恩完完整整地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原著’中的这场战争确确实实持续了六年之久,还是不止两个国家的战争,是三个国家的战争持续了整整六年。
    这一次,不过是由于他和斯蒂文的出现,促使了命运的偏移……
    他们先是间接促成了阿尔罗尼亚国王的死亡,接着,安东王的那位王子继承人死亡,后续使安东王气到瘫痪,伊莲安娜公主趁机掌控了安东国。最后,他们还协助博蒙特国王杀黑夜女神……
    可以说,三个国家先后发生巨变,直接导致‘原著’中那场杀得民生凋敝的惨烈战争没能彻底地打起来。
    不过,这些变故没人能知道。
    哪怕是做出预言的萨曼珊夫人对此也不明所以,猜不透神明的预言为什么会失败?
    但狂热信徒对神明的信心,不是一次两次失败就能动摇的。
    所以,萨曼珊夫人对纵欲狂欢之神依旧虔诚,对神明给予的另一则预言,也就是在她决定嫁给卡腾伯格前,神明赐予她子嗣(西奥多)时,所说的‘神之子终将成神,而你将成为新神之母,同新神一起,受万人敬仰,立于苍天之上’这句话,深信不疑!
    萨曼珊夫人对‘神之母’身份心生向往。
    哪个凡人不渴望成神呢?
    尽管有纵欲狂欢之神的赐福,可随着时光飞逝,脸颊难以避免地开始有了细小纹路,身体发胖,精力日渐不济,偶尔还会出现腰酸背疼的现象。
    ——成为‘神之母’!
    ——必须成为‘神之母’!
    只有成为‘神之母’,才能脱离凡人的种种困扰,才能永葆青春,才能随心所欲。
    萨曼珊夫人内心深处对此充满了执念,对西奥多自然也就寄予了满腔厚望。
    尽管这个孩子并不讨喜,霸道、嚣张、不尊敬父母,残忍冷酷到连自己偶尔都会心生忌惮和惧意,可只要想到‘神之母’……
    她就觉得,自己能继续爱下去,爱着这个将为自己带来无限荣光的儿子。
    然而,这个儿子死了。
    带着她破灭的梦想死了。
    卡腾伯格没办法理解她当时过于激动,乃至不依不饶、没完没了地指责和叫骂。
    在他看来,这个妻子谈不上是多么慈母心怀的人,因为一个儿子,哪怕是所谓的神之子的死亡就如此失态,简直莫名其妙。
    确实如此。
    萨曼珊夫人不是为了西奥多而愤怒,而是为自己可能会失去‘神之母’的身份而愤怒。
    ——到底该如何纠正命运的偏移?
    ——到底该如何让命运回到应有的轨道之上?
    萨曼珊夫人不甘心梦想破碎。
    她在纵欲狂欢之神的神龛前反复祈祷、询问。
    然而,神明始终没能给出回应。
    她此时还不知道,在黑夜女神、秩序之神先后陨落后,自己信奉的这位神明已经非常狡猾地打算跑路了。
    博蒙特国那么多人出现了‘觉醒’(其实就是他们所说的‘异变’)的征兆,这不是要神命了吗?
    尽管纵欲狂欢之神受到世界的压制,急需能量来对抗世界。
    可做神也要懂得变通,博蒙特国这么危险,做什么硬要往上撞呢?换个国家,重新招揽信徒,不也一样吗?
    于是,面对昔日最宠爱的女祭司……
    这位神明直接表现出一种‘我听不到、看不见,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冷漠。
    这么一来,萨曼珊夫人越祈祷越慌乱。
    因为她虔诚信奉的神明毫无回应。
    想想黑夜女神神庙中破碎的神像,想想此前正义女神一连消失数年,再想想失去神明庇护的祭司……
    萨曼珊夫人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心情也越来越焦虑。
    “必须做点儿什么,必须做点儿什么。”
    她神经质地自言自语着,“对了,取悦,我得取悦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