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林家庶子_47
    薛宝钗今年已经一十七了,生日又大,算来说她十八亦不为过。这般年纪,便是寻常百姓家,也该早就议亲了,可薛家那边硬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贾母自是知晓王夫人曾经许给薛家何种承诺的,只是探春既已嫁入薛家,这口头上的说法便自做了废。便是薛家还有此心,贾母也不会同意,实在是这“换亲”一说传了出去,叫贾家的爷们们都不必出门了。
    因着黛玉已经定亲,瞧着宝玉也不像还对黛玉有什么心思的模样,贾母也就放了心,预备待黛玉之事了了,她便细细地给宝玉挑一门好亲。
    原湘云也是个好的,自小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长大,最是没个心机,与宝玉相处得也好。只是史家一门双侯,与湘云却到底隔了一层,且往日间彼此亦不亲厚,实在算不得什么助力,很没有必要亲上做亲。如今看来,还不如早早定下湘云,也省得给薛家留了余地。
    只是如今……贾母恨恨想道,如今且也不晚呢。
    薛姨妈平素最疼宝钗,宝钗亦是聪明懂事识大体,向来不用人操心。除了年岁渐长,这亲事却没个着落,别的实在叫薛姨妈挑不出一点儿来。如今这事一出,薛姨妈也并不觉得是宝钗的错,反是抱着惨白着脸的宝钗,一口一个“我的儿”的唤着,深觉自己女儿受了委屈。
    礼法自来对女孩儿家苛刻些,若是寻常人家,女子出了这样的丑事,沉塘都是轻的。只是薛姨妈毕竟是王家的女儿,宝钗与宝玉又是亲亲的表姐弟,贾家自不好说出苛责的话来,更不能就此逼死了薛宝钗,与薛王两家结下仇怨。且此事传扬出去,于宝玉亦无丝毫好处。大家公子哥儿,玩个把丫头妓子尚可谓之风流,若是与清白人家的姑娘传出些首尾来,于名声上到底有些妨碍。
    宝玉乃是贾母当做眼珠子一般疼爱的人,她实在不敢赌这万一。到底趁着薛家尚且无准备,火速定了书香门第却家族破败了的张家的姑娘,行聘下定,不过一个月,便八抬大轿地抬了张姑娘进门。薛宝钗尚在床塌间将养身子,闻听此消息,好玄没气死过去。
    薛家又是请医又是用药,花了好一番力气,才将将把人救了回来。探春冷冷一笑,现在可还不是这薛大姑娘没的时候呢,她不入贾家,不饱受折磨,探春如何舍得她死呢。
    因而延医用药,探春很是花了气力来伺候宝钗,倒是让薛姨妈对她刮目相看,常常与宝钗感叹,这探春实在是娶对了,孝敬婆婆不说,待宝钗这个小姑子也没得说,薛蟠更是越发地长进了。
    宝钗能捡回一条命来,还是探春特意寻来的名医诊治,竟也悔不当初,连连与探春道谢。探春面上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到底还是强忍着眼泪劝宝钗好生养身子为重。宝钗自是知晓探春欲言又止的话,却也领了探春好意,虽心底酸涩,却不露分毫。探春暗暗感叹宝钗的心机,行藏间,越发小心谨慎起来。
    贾母雷霆手段,薛家本就理亏,自不敢上门去闹。待新媳妇进了门,转天贾母便让王夫人来了薛家,言谈间,竟要聘宝钗为贵妾。
    薛姨妈当即便要翻脸,探春忙按住薛姨妈的手,“不如听太太把话说完,也问问小姑的意思才好。”
    薛姨妈沉吟片刻,觉得探春的话有理,才冷着脸,等王夫人继续说话。
    王夫人面上闪过一丝尴尬,想起临来前贾母的话,却很快拿捏起来,“这话原不该我这做人姨妈的说,只是宝丫头出了这样的事,若是在别家,必是要请了家法出来的。宝钗纵使身子骨康健些,却能挺得过百十杖的家法?我做姨妈的也是心疼她,府里老太太又最是个慈悲的,如今既已如此,宝钗若是想嫁别家,我自无话可说。若是宝钗心里还惦记着宝玉,我贾家自也给她留了贵妾的位置。”
    薛姨妈一口老血哽在喉间,实在说不出话来,探春只好道:“太太的话,我明白了,只是小姑一向有主意,便是婆婆的话也未必会听,不如太太多给些时日,我与婆婆小姑商量后再定,如何?”
    王夫人立刻笑道:“合该如此,我也是心疼宝丫头,她待我一向孝顺,我将她亲生女儿一样的疼,自是希望她常伴在我身边的。”又与薛姨妈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么,最不会说话。这事原是老太太定下的,我能怎么办呢,心里想着喜欢宝钗,想让宝钗常常在我这里,嘴上却不会说话,妹妹可别怪罪姐姐。”
    薛姨妈冷笑一声,若真个心疼宝钗,怎的不早早来提亲,偏要等到这时候。若不是宝钗已经*,难道自己还非要巴巴地赶上去被人笑话?
    送走了王夫人,探春与薛姨妈温言道:“太太何必同她一般计较,凭咱家姑娘的人品,什么样的人家寻不到,难道世上只他一个宝玉了?”
    薛姨妈叹了口气,拉着探春的手,哀声道:“好孩子,你才经见过什么呢,岂知女子是多么不易。好孩子,咱们都是一家人,我也不瞒你,宝钗业已*给宝玉,不嫁他又能嫁谁呢?”
    探春做出一副惊讶的样子,睁圆了眼睛,掩口道:“这可如何是好?”
    薛姨妈又叹了口气,“我实在不耐烦管这事了。好孩子,咱们家日后可还不都是你和蟠儿的,这家早晚要交给你来当的。待宝钗这事儿了了,你便跟着我一起理帐。我还有几年可活呢,日后还不都看你们么,好孩子,你也该跟着好好学学了。”
    探春心内暗喜,面上却诚惶诚恐道:“太太可说的什么话呢,我们这些小辈才懂得多少,可还要您来做主才成呢。”
    薛姨妈也真是心累得慌,拍拍探春的手,到底又叹了口气,不再多言。
    薛姨妈和探春将王夫人的话转诉给宝钗,想听听她的意思,薛宝钗沉吟半晌,方道:“妈妈好久没去过舅舅家了吧,不知舅舅舅母现在如何了?”
    探春心下微讶,这个时候了,薛宝钗竟然还能想到王家。王家可是连薛蟠成亲时,也只派了王仁来送了贺仪便罢,莫非薛宝钗以为,王家还将薛家当回事儿不成?
    若是薛宝钗做下的丑事被王家知晓了,她那位舅舅,怕是能直接拿鞭子抽死她。要知道,王家这一辈,除了凤姐这个侄女儿外,王子腾可还有两个亲生女儿尚未婚配呢。若是被薛宝钗带累了名声,王子腾怕是活剐了宝钗的心都有。
    探春暗暗冷笑,她还真挺想知道,若是王家知晓了宝钗之事,会如何应对这对儿母女。
    第048章 薛氏女终入贾家门
    薛姨妈听了宝钗的话,当即便要唤薛蟠去备马车,探春忙忙地拦住她。薛氏母女昏了头,她却是不能叫薛姨妈因着这样的事去求王家。
    薛姨妈现在很有几分信服探春,也不忙着叫薛蟠了,只问探春缘故。
    探春眉头微皱,“太太是素来知道我的,我虽是贾家的女儿,如今既已进了薛家门,自是万事都该向着薛家的。”
    薛姨妈闻言点头,自来女子在家从夫,父死从兄,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原没什么可说的。
    探春见状便接着道:“我这话虽糙,理却是真的。我虽未见过舅舅,却是听凤姐提过的,知晓舅舅素来最重规矩,更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当初便是凤姐想要多读几日书,他也是不肯的,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薛姨妈亦想起兄长往日间的厉害来,想到宝钗如今的情形,不禁脸上一白。
    探春仿似未见薛姨妈苍白的脸色,继续道:“我的愚见,咱家姑娘自是千好百好的,只是此事说出去,到底是咱家姑娘失节在先,不好看的还是咱们,便是舅舅,可能饶过咱家?”
    薛宝钗听说“失节”一话,身子一晃,饶是半倚在榻上,仍是有几分坐卧不稳。
    探春冷眼旁观,做足了忧心忡忡的模样,却是连扶都懒得扶宝钗一下,很怕脏了自己的手。
    探春可还记得,自己初嫁薛家,因着成亲当日未与薛蟠圆房,喜帕上一丝痕迹也无,薛宝钗私下便要薛姨妈以“不节”之名将自己休弃。若非薛姨妈胆子小,不敢果真闹将出去,恐怕自己便是不病死,亦会直接被贾家处死。若是当真有了“不节”之名,谁还会真的替她说话不成,等着自己的怕直接就是一尺白绫一碗□□了。
    如今将这“失节”之名还给薛宝钗,探春真是怎么回味怎么舒爽。
    探春阻止薛姨妈去王家求助,实在是以王子腾的狠辣,知晓此事,宝钗只有一个“死”字。探春倒不是想要救宝钗一条命,只是她若是不嫁入贾府,那热闹还如何看了?
    探春自打经历了一回生死,实在是看透了人心,原黛玉整治了迎春院子里的丫头,她尚还有几分觉得黛玉多管闲事。如今看来,黛玉方是赤子之心,便是她,明知道迎春性子懦弱,院中丫头婆子常常欺负她,却也从不曾出手相助,如今想想,实在羞愧得很。
    待她好的,她必会知恩图报,对不起她的,她也必要千百倍的讨回来。既然已经从那阿鼻地狱爬了回来,难道还怕再下一次地狱么?探春心内冷笑,对不起她的,她都要一丝一毫地讨要回来,便是那高高在上的贵妃又如何,瞧瞧如今的宝玉便知,贤德妃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她又如何会真的怕了她。
    因着探春的话,薛姨妈宝钗母女俩俱陷入了深思,半晌,薛姨妈方小心翼翼地道:“我觉着你嫂子的话很有些道理,你舅舅素来厉害些,你舅母又一向与我不和,这事儿实在不好叫他知晓。”
    薛宝钗亦是缓过了神,她也是听着王夫人的话一时气急,并未考量那么多,只一心想着让舅舅帮她出气。可是一来,此事本就不好大肆宣扬,否则贾家何敢就此拿捏住了她们。二来,贾家亦是王家的姻亲,且显见的,薛家已然有了日暮西山之势,王家如何会舍了贾家来保她们薛家。
    到底叹了口气,哀叹自己的时运不济。如今自己脑中一片乱麻,实在理不出个头绪来,妈妈又一向没个主意,哥哥更不必指望,如今薛家,能倚靠的,竟只剩下探春了。
    宝钗少不得放下身段,哽咽两声,扑到探春怀中,哭道:“还请嫂嫂救我!”
    探春一时不防备,被扑了个正着,强忍着恶心,好言好语道:“妹妹这是如何,可莫哭了,瞧着太太该心疼了。”
    宝钗原也不是真哭,又抹了两把眼泪,方道:“嫂嫂素来是个有主意的,如今妹妹一时糊涂,竟做下这般事,带累了妈妈和嫂嫂,实在是……实在是……呜呜呜……”
    宝钗一径哭,只等着探春接话,与她一个台阶,却不想探春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却不说要帮她拿主意的话。宝钗无法,渐渐止了哭声,与探春道:“嫂嫂素来聪慧过人,既阻了妈妈去舅舅家,想来心内已是有了成算,妹妹残败之躯,可就指望着嫂嫂了。”
    这左一声嫂嫂又一声嫂嫂的,这一日下来,竟比过去几月叫的都多,可见“礼下于人,必有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