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3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
    “李阁老早啊。”
    “元辅早。”
    “今天外面送进来的奏章看过了没?”
    “呵呵,没看,不过估计大多数内容都是一样的。”
    叶向高和李三才,目前大明内阁仅有的两名阁老,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彼此都是对视一笑。
    阁老,说起来是大明朝的文臣巅峰,但他们也是全天下文官甚至读书人的总代表。这肩上背负的,可不下万钧之重。万历让内阁给朱由栋本次出征商议一个头衔,这种事情,不管叶向高和李三才个人怎么想,站在文官总代表的立场,他们都是不能答应的。
    但是呢,两个阁老又不想在这个事情上跟皇帝硬顶,于是便公事公办的把这事儿转给了兵部,然后这消息自然就传开了。
    大明的文武两班,顿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武人们来说,土木堡之变后,文武力量对比就已经完全失衡。等到武宗皇帝驾崩,江彬被剐了之后,武将们完全没法对抗文臣了。武人们的人事权、财权、战略制定权甚至行军路线的制定,全部都落到了文臣的手里。如果在21世纪,有新闻报道说一个省军区司令员对一个地级市市长奴颜婢膝,毫无疑问,这是假新闻,绝对不会有人相信不说,造谣者也很快就会被依法惩处。但是这种事情,在当前的大明,那就不是假新闻而是常态!
    总兵都被欺负得这样惨了,普通将士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说。但无论如何,文臣们把武将压迫得过分了,皇帝还是要站出来帮一把的。这就让目前大明的军将们虽然对文官们极为不满,但对皇室还是抱有期望的。
    这一次出征,如果真的是皇太孙来做统帅的话,那毫无疑问,诸如武将们在战场上被文臣们瞎指挥呀,士兵们的军饷口粮被文臣们贪墨呀这些事情,即使不能完全杜绝,但无论如何都会比文臣单独领兵好得多!
    而且太孙殿下是什么人?苍龙现世这事情都过去十几年了,且不去说他。就说太孙现在养着的横海卫吧,各路军镇卫所都是有子弟在那里面任职的,对里面的情况可是门清!这横海卫的待遇、装备,以及为了保障训练大把撒钱的任性,哪个做武人的不眼热?
    要是这次太孙来做统帅,看着我们穿着生锈的武具,破损的盔甲,板结的棉衣,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武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一不是欢欣鼓舞。
    当然,武人们高兴了,文臣们肯定就不爽了。
    天可怜见,武宗皇帝之后,我们花了将近九十年的时间,总算是把皇室和武人们隔离开来了。嘉靖爷一天到晚只想着修道长生,对兵事完全没兴趣。隆庆爷身体一直都不好,也没法参合军事。现任皇帝是个左右腿长短不一的残疾人,现任太子的身体早就亏空到了极致……就这么发展下去不好么?怎么就蹦出来一个如此能折腾的皇太孙?!
    想想当年武宗朝的时候吧,那时候的文臣真的惨啊!
    所以,这次绝对不能让太孙担任本次出征的统帅!大家赶紧的上本吧!
    说到上本,还是比较麻烦的:文臣们再混账,总不能公开说皇室和武人不能靠的太近吧?所以,大家也只好反复的把土木堡之变拿出来说事。总之就是,兵凶战危,太孙殿下万金之体,不可轻掷险地云云。
    这样的奏本就内容来说,并没有什么力度:大明朝虽然有种种不堪,但‘刚明’这两个字可不是假的。皇帝被抓了换个皇帝继续打都可以,皇太孙若真是战死了,换个皇太孙就是了。文臣们此时上本,真正的目的是给内阁的两个阁老施加压力:你们作为文臣总代表,可得在这个时候顶住了!
    “元辅啊,下官怎么觉得,皇上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呢?”
    “是啊,李阁老,太孙不是我等文臣,皇上要让太孙出征,直接下一道中旨就行,根本不用问我们内阁副署嘛。”
    “看来,皇上此举,必有深意啊。”
    “嗯……”两个老奸巨猾的老官僚相视一笑后,均在此事的票拟上写了一个:不可。
    这当然是朱由栋和万历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
    “小爷,通政司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两位阁老封还了万岁爷的旨意。”
    “嗯。”微微一笑后,朱由栋道:“袁先生,那我们就按照原定计划行事?”
    “好,在下马上吩咐下去。”
    横海卫的军官,除了方山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其他大部分都是来自各个军镇和卫所里的将官子弟。
    在朱由栋和袁可立的计划里,第一步,是要征得万历的同意,让他出任这场战事名义上的统帅(至于这个名义上的统帅到了前线会不会抢权进而变成实质性的统帅,那是另外的事情)。
    第二步,不要万历皇帝发中旨,而是按照普通流程走内阁。看看文官们的反应:还好,反对的声音极多。但不吭声的官员还是有的,这些,以后就是将来可以争取的对象。
    第三步,由横海卫的各级军官联络原先出身的各军镇卫所:太孙殿下担任统帅,对我们武人来说好处大大的有啊。这时候文臣们集体反对,你们是不是该站出来声援一下呢?不会被文臣欺负了这么多年,连帮忙上本吼一声的勇气都没有了吧?
    所谓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发,没有内阁副署,也没有给事中认可的旨意。这种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时候,具备绝对的、至高的法律效应:皇帝口含天宪,说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后期,皇权被文臣们抑制,这样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约定俗成,属于无效圣旨了。
    当然,这种无效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皇帝要给你发奖金,这种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认。但是要给你任命官职,要赈济灾民啥的,这种中旨大家就不认。而中旨旨意里提到的文臣们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弹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栋不是文臣,他是皇孙,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们还拿他没有办法。
    可是为什么朱由栋不要这么走非要绕个大圈呢?
    当然是要借此机会了解一下,现在的武将们,还有多少比较有血性,愿意在这个时候公开表明立场向皇室靠拢。
    1611年10月,现任辽东总兵杜松第一个上本,说我辽东听闻皇上准备派出皇太孙出征后,数百万辽东军民无一不欢欣鼓舞,百姓踊跃从军,士兵人人感奋,将官个个主动请战。臣多谢皇上如此体恤将士,多谢太孙殿下不辞辛劳前来辽东坐镇。
    紧接着,辽东镇内其他高级将领如李如柏、马林,蓟镇总兵王国栋,大同总兵麻贵以及宣府、延绥、太原、榆林、宁夏等其他九边重镇总兵,还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总兵,纷纷上本。言下之意便是,听闻太孙要出镇辽东,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将士莫不感奋!
    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在消息传开了,大家都打了鸡血。要是你们这些文官们非要这样乱搞,搞得太孙殿下来不了,这士气一下子掉了下去,我们可不负责任啊。
    朱由栋对这样的局面非常满意:大明这会儿的武人,其一,还算有血气,有血气,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气给发泄出来。其二,还算是比较团结,而只要能团结,那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们这样的集体上本,着实是让享受了九十余年安逸的文官们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报的舆论引导下,部分文臣也开始反省:我们以前是不是对武人太过分了?
    当然,这种反省是极为有限的。不过能够让文臣们心生忌惮,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这个时候反应过来了的叶向高和李三才赶紧开始灭火:你们这些家伙不要闹了。你们才闹了这么一下,武将们都有联合成一体的倾向了。要是再这么闹下去,惹恼了皇帝,到时候直接一道中旨,你们还是拦不住。非但如此,这武将们集体闹事的时间越长,将来这些家伙作为一个整体,其集体意识的觉醒就越快!
    所以,这一次就认了吧。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才这么几年啊,殿下已经成长到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地步了。
    1611年11月初,万历皇帝再次下旨要求内阁议定皇太孙此次出征的头衔。经过反复磋商和各种妥协后,13日,经过内阁两位阁老副署的圣旨终于下发:
    诏曰:东虏建酋,本我属夷。酋首努尔哈赤者,吾皇怜其孤弱,遂许以建州统领之位。数十载来,建酋承仰鼻息,苟延残喘至今者,若非吾皇仁德,当已身死族灭矣。岂知世间竟有如此狼心狗肺、靦颜人世之徒。伪作忠顺,阴蓄实力,一朝暴起,害我官军,灭我藩属,如此厚颜无耻,大逆不道之建酋,必当灭之而后快。今拜皇太孙朱由栋为征虏大将军,赐金令箭、尚方宝剑。拜杨镐为辽东经略,赐银令箭、尚方宝剑。统领四十万大军,迅疾出关,灭此跳梁者而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