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六百八十八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
    经过专业人员的讲述,那块小小的马蹄铁的用处也被大家得知。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三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与积水的腐蚀,角质会很快的脱落。
    汉匈战争时期,霍去病率领骑兵出击塞外,出击的马匹一共有十四万匹,一场大战结束之后,回来的马只剩下三万匹,战马的损耗十分惊人。
    汉军不像匈奴人,以养马为天职,有充足的马匹可以使用,不惧损耗。
    汉军的战马属于较为奢侈的消耗品,三代人的积累才积累出了一次汉匈战争的损耗,文帝景帝数十年的时间积累战马数量,才让汉武帝有了北伐匈奴的机动力。
    其中的原因,大部分可能都要归结到马蹄的损伤上。
    在草原上激烈奔驰战斗的过程之中,马蹄角质快速磨损,大量损坏,战马难以继续奔驰,只能算为损失,即使马没死,也不能继续奔驰打仗了。
    一匹马的使用寿命就那么短,就算是几十年积累的汉国库也难以承受那么大的损耗。
    据传,古罗马时期,也就是汉武帝同时期,古罗马人就开始使用马蹄铁了。
    马具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记载和实物,但是马蹄铁在中国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正式有了记载,到北宋时期,马蹄铁都还是绝对的域外之物,没有为中原军队所列装。
    马蹄的损坏是如此简单轻易,让历代中原朝廷都头疼不已,为此损耗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精力,绞尽脑汁增加战马数量,事倍功半,也没有大的改变。
    马蹄铁的传播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让后人扼腕叹息,想着强汉盛唐时期若是有马蹄铁,汉人的骑兵将是如何的辉煌,将能如何勇武的开拓疆土,称雄草原。
    就算是宋人,要是有了马蹄铁,也不会在骑兵上如此吃亏。
    有一说一,北宋初年,经过五代十国历练之后的宋军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哪怕到真宗时期,北宋骑兵都能屡屡击溃辽国骑兵。
    但是没有马蹄铁装备的情况加上失去了西北和燕云的大量养马地,使得宋人极其缺马,根本拉不起上数量的骑兵,大骑兵军团的战斗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若不在草原上,养一匹马需要的土地可以养活三十个人。
    成本太高了,养不起。
    古中国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马蹄的损耗对战马的伤害,也想过很多办法,用竹木、藤条、皮革制作简易马鞋保护马蹄,但是这些更像是装饰,根本不能很好的保护马蹄。
    而现在有了这块马蹄铁,一匹战马的服役时间就可以大大增长了。
    郭鹏的军队一直以来也都不以骑兵为主力,马具没有成熟的出现,因此战马的损耗多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马蹄子损坏了就坏了,拉拉车,耕耕田,等实在动不了了就杀了吃肉,也算是物尽其用。
    他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
    但是这一回,算是有办法了。
    王粲眼光闪烁,手里拿着那块马蹄铁不断地抚摸着。
    他激动地表示,这一块铁,两只脚蹬子还有一个高桥马鞍,能够给郭鹏省下一笔巨额军费,这笔巨额军费可以拿去办很多事情。
    他立刻请缨,表示要带着计吏团队为郭鹏计算出这笔金额的具体数目。
    郭鹏大笑着点头允许,还说算出来以后,整个计吏团队都重重有赏。
    不管怎么说,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全套马具被放出来量产推广到军队之中,将会给骑兵们带来巨大的改变。
    而魏军的整体结构,以及未来的战场,军队战术,可能都会因此而发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战争,也是催化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推手。
    郭鹏在这个相对混乱的时代所推出的一系列技术进步,都能借助战乱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推进。
    这样的进步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就能看到。
    为之惊叹,为之抚掌,为之咂舌。
    然后,为之欢呼。
    郭某人看着部下们惊讶的面孔,心中满是得意,满是兴致昂扬。
    其实,马具出现以后可以节省下来的一大笔费用,他是有想过要怎么用的。
    对于他而言,手里的钱有一部分就够了,不能有太多,他手上的钱太多,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少了,钱塞在仓库里不会生小钱,反而会闹得通货紧缩,让经济出问题。
    怎么正确的花出去,达到利国利民的效果,就是郭鹏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这一阵子思考了一番,郭鹏决定接着这个档口,推出民兵制度,并且把民兵制度固定化,合法化,长久化。
    正好此时此刻盐铁官营政策推行有一段时间了,地方上的私人冶铁被打击得差不多了,民兵制度正好可以推行下去。
    在郭鹏的想法里,盐铁官营、限制民间武力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扭转两汉以来自由散漫的社会风气所催生出来的豪侠横行的社会状态。
    这个一言不合就仗剑杀人的社会状态,不符合郭某人大政府治国之道。
    两汉时代的豪侠遍地走,便有了侠以武犯禁这样的说法,豪侠遍地走固然带动了民间尚武之风,但是对于政府的管理,对于生产,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明显弊大于利。
    再者说了,民间尚武与否,与国家强盛与否并无直接关联,相反,这个尚武,到底是勇于公战,还是勇于私斗,是有明显的界限的。
    战国时期,秦人就对此有了明确的认知,知道勇于私斗的人大大多数怯于公战,这对于国家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打仗,是军队的事情,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游勇的事情。
    再强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武侠小说里的各大武林门派面对训练有素进退整齐的士兵,十有八九是要吃下惨败的。
    数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战争的胜负就不看个人武艺了,重要的是组织度,是训练度,是装备的精良与否和战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侠,对于国家而言有什么益处呢?
    若是有,汉武帝就不会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击豪侠了。
    当时豪侠横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侠,反而要对豪侠毕恭毕敬的程度,豪侠谈笑间就能杀死官员,这还得了?
    郭鹏要把两汉以来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社会状态扭转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让社会充满组织性。
    为此,就必须要管束民间武力。
    但是,帝国军队人数没那么多,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个时候,地方民兵就有意义了。
    将民间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约束起来,变为军队的后备力量,藏于民间,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来共赴国难。
    郭鹏的想法是将军队里那些因伤退伍的老兵整顿一部分出来,放到民间地方上,到每一个村落里去做武备官,带领村落里面的壮丁,农时集体耕种,闲时集体训练战阵。
    当然了,郭鹏没指望他们真的上战场打仗,郭魏政权还不需要这些民兵上战场打仗,那是四十万正规军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们是国家战略储备力量。
    郭鹏训练组织民兵,主要是为了将民间的武装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让这些民兵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有组织性,然后打仗的时候跟着辅兵们一起送送粮秣就够了。
    另外就是出于地方治安的考虑,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地方安稳,不要闹事。
    若是放任这样的社会状态继续下去,夏侯惇十四岁杀人,郭鹏十二岁杀人的事情还是会不断的出现。
    那是郭鹏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会出现的事情。
    将一切武装力量正规化官方化,予以名分,进行正大光明的统帅,就能很好的扭转这样的社会状态了。
    于是郭鹏在宣布骑兵改革的同时,也宣布了民兵制度的运行,先期在自己的大本营青兖二州进行,投放五百名伤退老兵进入五百个地方的屯田村庄之内,开始试运行这个政策。
    两个新政策的推行,让郭鹏知道,挑战白马之盟的时机差不多了。
    那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