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2节
    是的,卓在戛纳获奖的处女作并不是没有缺点,只是因为他实在太过才华横溢,让优点得以极限放大,也让缺点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而如今身处柏林,弗朗索瓦似乎能够想象得到待在剪辑室里的卓是什么模样,卓不需要再考虑曾经学到过的电影拍摄准则,对所有拍摄到素材了然于胸,每一分钟该出现什么,他都有把握。
    场景,角色或者别的东西该出现时,会出现的。
    不该出现的,则会毫不容情,直接扔掉,不管单看起来,某一段拍的有多么好。
    一定会有大量废弃素材存在,并且这些被废弃的素材质量同样很好,它们被淘汰,只是因为与卓然构想的全片气质有些不相容。
    否则无法解释卓然在风格上的转换为什么能如此流畅自然。
    他是操控镜头的天才,在这部电影上却放弃了炫技,完全放弃了。
    这是作品,不是小男孩的游戏场。
    他的技巧和风格仍在,但是在故事面前,这些统统让位。
    一部让观众观赏电影不正应该如此么?
    电影是大众的游乐场,以故事的名义邀约,当然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然后有一个完美的收稍。
    习惯是很难纠正的,创作习惯更会是许多创作者一生的烙印。
    卓在拍摄过程中,一定很辛苦。
    他必须时刻控制他自己,不要让他过去的叙事风格渗透进镜头语言里。
    他需要抛弃掉原先所有的价值框架,抛弃他擅长的一槌定音式镜头语言,他很欣慰地发现,卓终于迈出了成为大师的重要一步,那就是认识到不管是何种价值框架,注定狭隘的,然后将这种认识融入到了电影实际拍摄中去。
    做到锐利,公正,温情,无差别,然后――
    洞见真实!
    活到九十一岁,弗朗索瓦已经看过太多电影了。
    所以,他深切地知道有些电影没它们的创造者聪明,而且差的远着呢,这是绝大多数电影的结局,而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也就因此成为了不值得被记住的垃圾,而有的电影则跟它们的父亲一样聪明,所以它们的质量由它们父亲的聪明程度来决定,大多数平庸之作,极少数是传世之作。
    但是,还有一种电影比它们的父亲要聪明,而这一类,会是毫无疑问的杰作,负责灵感的那位女神在创作者的脑子里降临了,让他们创造了不属于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东西。
    对于最后一种作品,拍摄出这种作品的导演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他们不知是从什么地方得到超越自身能力之外的帮助,可能是另一个导演、制片、编剧、演员?
    反正应该必然有个缪斯点燃了他们,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可能青春貌美,也可能年老体衰,总之要存在这么个人,让导演看到他之前没看到的东西,而且是‘深切’地看到,彻底进入导演内心的那种深切。
    卓这次遇到的缪斯,只可能是一个人。
    他的女主角。
    弗朗索瓦很熟悉这种被女演员点燃的感觉,好导演向来都是固执的,能让他们做出让步的每一个人,都会是了不得的存在。
    银幕上,这个并不符合弗朗索瓦审美观的中国式美人在跟卓进行一场战争。
    是的,就是战争。
    眼光敏锐如弗朗索瓦当然看得出女主演跟导演之间无声又激烈的角力。
    他们把彼此间的分歧巧妙地化进了电影剧情,让原本可能会毁灭电影的东西成为了将电影带入圣堂的关键。
    电影中,卓然代表的父权制、男性话语、传统社会观念赢得了胜利,女主人公的挣扎失败了,可是电影之外,卓的女主演赢了,她让卓放弃了他的先锋倾向。
    为此,弗朗索瓦想为她鼓掌,再吻一吻这位缪斯的脸颊。
    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讨厌先锋派导演身上存着在的那些臭毛病,那些从小说世界蔓延至电影领域的臭毛病,他们往往有着地基尚未打牢,就妄图开启新世界的野心,以及因此而制造的断裂、乖戾、封闭、扭曲……
    在故弄玄虚里,为自己糟糕的讲故事手法作掩饰,以粗浅的哲学思辨为拙劣的作品涂脂抹粉,罩上不应得的光环。
    先锋派,总是喜欢抛弃一些东西,然后选取最锋利的工具向前向深处去穿凿,能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制造属于自己的王水,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去拓展新的电影疆域。
    反戏剧,抛弃故事逻辑,大概是一百多年来最有力的武器。
    可最好的溶解剂是王水么?
    不是的,最好的溶解剂其实是清水。
    在电影里,清水就是最古老的戏剧经验,是三一率,是起承转合,是唤起人类的集体经验和个人体验,是或悲或喜的浓重心灵体验。
    一切的起点应该是试图讲好故事,一切的重点应该是能够讲好故事。
    这是属于所有电影创作者的圆。
    所以弗朗索瓦很欣赏《螳》,它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符合戏剧逻辑,内核又绝对现代。
    女主角在整部电影中一直保持着细若游丝般的坚持,作为角色的她,当然不懂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在坚持着的东西是什么。
    可卓知道,女主演迟知道,弗朗索瓦也知道。
    正是这种追求和坚持,让电影具备了现代性。
    他的老熟人,已经去世的老鲍曼使用过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他说现代人进行着的是一场“荒漠中的朝圣”。
    一个人必须像朝圣者般地生活以避免在荒漠中迷失方向——当浪迹于无目的地的地方时,把目的赋予行走。作为朝圣者,人们能做的不仅是行走——人们能有目的地行走。
    而在这众神陨落的现代,朝圣这件事本身被取消了神圣性。
    这种不具备神圣性的朝圣行为唯一意义就是让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但是,弗朗索瓦认为,最终的结果还是迷失,因为目的地消失了,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旅程。
    当代的奥德赛永远无法返回故乡,因为根本没有故乡存在。
    这就是《螳》的超越性所在,它的女权主义色彩不容否认,可又不止于此,女主角的悲剧不只是女性的悲剧,而是人类共同的悲剧。
    卓真的很幸运,他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得以转向,未来还有漫长的时光让他打磨技艺。
    电影在上帝视角中落下帷幕,一个人无声地被毁灭了,整个世界依然如常运转,旧的社会新闻被新的社会新闻所覆盖,夏天的蝉还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荒谬。
    老人从自己的上衣口袋里拿出了一个32吋小黑牛皮记事本。
    又从上衣衣襟边摘下了一只圆珠笔。
    他打开记事本,用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些名字,混杂了法文与英文字母。
    写完后,老人将写了字的那样从记事本上撕了下来,交给了重孙子。
    “拿去吧,交给评委会,这就是我今年的意见。”
    年轻人接过纸张,对纸上的内容毫不意外,老人对《螳》的偏爱太过明显了,他只是又一次试图说服天性固执的老人去参加讨论。
    “主席还在等您,大家都认为您的意见很重要。”
    老人的绿眸调皮地眨了眨。
    “这张纸上就是我的全部意见。”
    “比起参与乏味的讨论会,我选择再看一遍这部片子。”
    “还有,再为我捎带一句话,如果他们讨论出的最终结果跟我写在纸上的东西不一致,那就证明他们是一帮搞不懂电影是什么的瞎子。”
    弗朗索瓦觉得他像家乡森林里偷吃到蜂蜜的熊,虽然已经吃尽了偷来的蜂蜜,可仍然会把熊掌舔了又舔,因为贪恋蜂蜜停留在舌尖上时那甜美的滋味。
    这就是他长久以来对好电影的感觉,舍不得它们结束,会再三品味。
    他已经老了,仁慈的天父随时都会召唤他去往该去之地,所以他可不能浪费时间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作者有话要说:  正文提到的鲍曼确有其人,全名叫齐格蒙特·鲍曼,是波兰裔英国籍社会学家,他把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景描述为“荒漠中的朝圣”。
    一个人必须像朝圣者般地生活以避免在荒漠中迷失方向——当浪迹于无目的地的地方时,把目的赋予行走。作为朝圣者,人们能做的不仅是行走——人们能有目的地行走――《生活在碎片之中》
    第139章、梦魇 ...
    这是沈棠第一次来柏林,二月份的柏林也并不是个适合旅游的城市,会过来当然是为了工作。
    《名姝》主编陆玖亲自带队飞柏林给迟念拍特刊封面,沈棠经纪人手段颇为厉害,以《临渊》的名义把沈棠也塞进了拍摄队伍。
    封面是不要想了,连影帝程序那边都没想过这件事,沈棠一个戏份不多的女二再资源咖也不能白日做梦。
    经纪人跟《名姝》沟通的成果是杂志邀请走柏林电影节红毯,特刊内页照片+采访。
    《临渊》的大爆给沈棠的娱乐圈生涯开了个好头,以电影角色出道,电影本身又很好,这自然让沈棠在业内眼里被高看一眼。
    用一句话简介就是三大毕业出来的电影小花。
    学院派跟电影咖的无形身份优势都有了。
    所以接下来要的就是不断曝光量,赚足存在感,以及一部还说的过去的主演作品。
    沈棠是有存货的,她一个月前从剧组杀青,是部仙侠剧。
    男主是卫朗,他以前跟迟念搭过戏,两人主演的《蝉夏时光》直接让他攀入年轻小生上位圈,他的脸确实可圈可点,人又拎得清,是个天生适合混娱乐圈的人尖子,这两年发展势头很好。
    沈棠因为第一部女主戏就能搭卫朗,在各大娱乐平台没少被叫资源咖,至于卫朗庞大唯粉群体的花式辱骂,那当然也少不了。
    可沈棠不在乎,比起她那个还有点幼稚跟学生气的闺蜜卢樱,沈棠从小耳濡目染娱乐圈的是是非非,这口染缸早给她泼上一层无形的墨。
    她确实是资源咖,人尽皆知,她妈妈是央影的副校长,家里在娱乐圈人脉资源丰厚。
    可在如今电影圈,算不上资源咖的又有几个呢?
    有的人背靠资本,有的人吃人脉,小生小旦无人提携,哪能有担主的机会?哪能有真正的电影圈好资源可接?
    桌子底下,大家谁又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沈棠很清楚,她现在遭受的这点非议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能红,别的都好说。
    所以跟卫朗搭戏是好事,因为卫朗外形好,有苏感,适合炒bg,又因为卫朗来头不够大,做人圆滑,所以剧播了以后不必担心男方抗拒cp营业,甚至闹到双方撕破脸,搞得都不体面这种事情发生。
    卫朗给她抬轿演仙侠电视剧,她家里这边给卫朗牵电影圈的线,大家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可沈棠毕竟还年轻,别人的事见识得再多,临到自己身上,也是不能轻易释怀的。
    比如,眼下来柏林这件事。
    明晃晃地,就是蹭迟念的热度。
    沈棠倒是不怕迟念因此讨厌她,据她观察,迟念不是小气的人。
    说得更心酸一点,她这种蹭,迟念甚至不会给眼神,因为现在的她根本不可能对迟念形成威胁,以迟念的个性,她恐怕是会直接忽略掉。
    可沈棠自己不行,她自己做不到不介怀,尤其是跟程度然再见面,一起飞柏林后。
    程度然根本压抑不住他对柏林之行的期待,他解释说,他的兴奋是对电影节的兴奋,可沈棠知道,程度然不过是在自我欺骗,他其实是在高兴能见到迟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