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穿越古代做夫子 第161节
    第235章 扣分
    “先请各位看看自己的手边,那里悬挂着一根红绳,红绳的尾端是一个铃铛。接下来,由我读题,待我说开始抢答后方可拉铃。铃响后由周尚书宣布哪方答题。若有人犯规提前拉铃,则取消本轮答题资格并倒扣十分。抢到答题权的一国,可由五位中的任意一位作答,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各位可都明白了?”
    学子们点点头表示明白。
    “那好,现在请各位轮流拉动手边的红绳,看看是否会响起铃声,以免待会出现故障。”这也是为了避免待会可能出现的争议。
    铃铛后面坐着的不止是周尚书,还有越析蒙舍的使臣各一。学子们拉动红绳,绳子微微跳动,铃铛就“叮铃铃”地响了起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轮比赛中仔细观看铃铛,来判断哪方抢答成功,再由周尚书举牌告知楚辞。
    “好的,现在大家都试过了。那么,第二环节的抢答题,现在正式开始!”楚辞手边放着一摞题卡,他拿起一张看了看,然后字正腔圆地念到,“第一题,孔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请问,《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其中风、雅、颂各多少篇——”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响起,楚辞回头看去,只见周尚书捂着脸,拿起一块题板,上面写着“大魏”二字。
    楚辞想要扶额,他知道必定会有人犯规,但没想到是他们大魏的学子第一题就犯了规。
    那个拉绳的学子面上赤红,一脸羞窘,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下方此时正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声。
    他的手刚刚一直虚握着红绳,等着楚司业宣布抢答。谁知道刚刚楚司业读完题后他发现自己会答,一时有点太过激动了,便直接拉动红绳,谁知就犯了规。
    “好的,刚刚我们大魏的学子给大家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现在,请扣除大魏十分,并取消本轮答题资格。现在,请越析和蒙舍的学子做好准备,开始抢答!”
    “叮铃铃——”
    “叮铃铃——”
    两声铃声一前一后响起,楚辞回头看去,周尚书举起牌子,上书“蒙舍”两字。
    “由于蒙舍学子快人一步,本次答题机会归属蒙舍学子。请派出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楚辞笑着看向蒙舍国那边。
    蒙舍的三号学子站了起来,刚刚的铃声也是他拉响的。
    “《诗经》一共收录311篇,其中有六篇笙诗。共收录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请出示正确答案!”
    有太监扛着题板上来,上面的答案和这学子所答并无二致。
    “恭喜这位学子答对,蒙舍加十分!先别急着坐下,敢问贵姓大名?”
    “学生名叫霍图尔。”那学子不明所以,但还是很老实地回答了楚辞的问题。越析、蒙舍推崇大魏所学的儒家文化,是以他们所学的东西和大魏是差不多的。
    “霍图尔,你刚刚说《诗经》中有笙诗六篇,那么,你知道何为笙诗吗?”楚辞问道。场上这些学子都是三国挑选出来的精英,这一环节的设置,自然是为了让他们个人得以扬名于天下。这样,以后大魏举行的比试,才会有更多的英才报名参加,这对推广大魏朝影响力也很有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平台效应。
    “所谓笙诗,便是只撰诗题,未著文章的诗篇。它们虽收录于《诗经》中,但并无内容。”霍图尔觉得楚辞应该不会不知道呀。
    “霍图尔回答的很正确,请大家掌声以示鼓励。我们不论读书还是做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于脑中。此题过后,让我们看看分数,蒙舍积二百三十分,越析积二百二十分,大魏积二百三十分。”
    大魏的几个学子脸色很不好,他们本来是领先于其他两国二十分的,这一轮不仅没能得分,还倒扣了十分,让他们一下子就被追上了!罪魁祸首的国子监学子林承易听见分数后,头垂得更低了。
    旁边一只手伸过来拉了拉林承易的衣袖,低声说道:“楚司业曾经说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不思进取,一蹶不振,你忘了吗?”
    林承易心头一震,抬头看见旁边的同伴们都看着他,其他人虽有点懊恼,但眼里并无责怪,反而是对他的担忧。林承易用力握拳,心里做了一个决定,刚刚丢失的十分,他一定要拿回来!
    楚辞用余光注视着这些学子们,见林承易又恢复了斗志,才放下心来。
    “下面是第二题,从乌图鲁山去到印加山一共有八百里,假如有一壮年骑马前行,一天可跑六十里,问春季几日可达?开始抢答!”
    楚辞读完题后,心里觉得有些不对劲,这道题看似九章,实则另有玄机,它问得是春季几日可达?春季……春季!
    正在他思考的时候,那边的铃声响了起来。周尚书笑着举牌,上面果然是大魏二字。
    “请大魏学子作答。”
    抢到题的四号是韶山书院的学子孟远章,他站起来后,大声地回答道:“十三天半可以到达。”
    楚辞眼里流露出一丝可惜,果然错了呀!不过,他心里虽然替他们可惜,一来就碰见了这种坑人的题目,但面上还是端着训练有素地笑容说道:“请出示正确答案。”
    太监端着题板上前,上书“无解”二字。
    “很遗憾,大魏学子答错了,请扣十分。”
    不仅答题的学子懵了,下面的人也一样,“为什么,我算了也是十三天半,怎么会是无解呢?”
    “是啊,莫不是答案出错了?”
    蒙舍的参知政使霍华坐在位置上,心里得意洋洋的,他就知道这一题除了蒙舍其他两国都不可能做对。即使被他们抢先,也只有扣分的可能。这就是大魏人常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有人质疑,自然要人解答,到时候他们蒙舍的学子又可以露一次脸了。
    楚辞见下面声音嘈杂,便走到台子的一侧,在上面架着的一面锣上用力敲了一声。
    “请大家稍安勿躁。此题为蒙舍国所出,答案应该是没错的。”楚辞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方才说话。
    “可,为什么是无解呢?”
    “大家有所不知,根据《异国志》的记载,乌图鲁山和印加山中间隔着一条榴花江,这江有几十丈宽,上面没有架桥。每到春季,江水暴涨,船只根本过不去。往来者都会避过春季涨水的这段时间,待夏季浅水期才会过河。题中特意提到了春季这一条件,那么前面无论说了什么,都是没用的。故而此题——无解。”
    这题纯粹就是坑人了,所以楚辞也不准备让他们的人解释,而是自己给出解释。
    霍华惊讶地看着楚辞,没想到他连这个也知道!底下的官员和学子们也是一脸恍然大悟,怪不得呢,要是楚司业不解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题的缘由。
    “让我们再看看比分,目前蒙舍二百三十分,越析、大魏各二百二十分。现在是第三题,大魏圣武皇帝曾颁下圣旨,改寒食为清明,人们在这一日告祭先祖,慎终追远。但在古时,清明前一日方才是寒食节。请问,这寒食节是因谁而来,此人身上有何典故。开始抢答。”
    大魏之前扣了二十分,这时已经不敢贸然作答,在楚辞说完题目之后,他们确定自己一定能答对才去拉铃,结果就被越析国抢先了。
    “寒食节是因晋国介子推而来,此人乃是晋公子重耳的随臣,流亡途中,公子重耳腹中饥饿难耐,此人“割股奉君”,救了公子一命。而后此人隐居山中,焚山而死,这才有了寒食节。”
    越析学子答对题加分后,楚辞也照例让他介绍了一下自己,给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
    之后,楚辞又报了一次分数。这次蒙舍和越析各积二百三十分,独独大魏落在后面,与他们还有十分之差。
    大魏的官员和学子们都有些着急了,就连坐在最上首的天和帝,沐浴其他几国使臣的目光下,都有些坐立不安了。
    偏偏这时,还有人要来火上浇油。
    “大魏皇帝陛下,贵国学子今日似乎有些精神不振啊?明明前段时间,他们与我国王子发生口角之时,还是振振有词的。”九铢右相尚全说道,前不久发生的那件事还记在他心头,那时他忙着和别国使臣建交,便让三王子自己出门,谁知道……他心中既恼怒于泰阿蛮的愚蠢,又觉得大魏简直欺人太甚!此刻见大魏吃瘪,他自然是要笑话两句的。
    浪穹和昭祈素来看热闹不嫌事大,也跟着拱火,一个说“久闻大魏学子文采风流,眼下看来,似乎是徒有虚名啊”,另一个说“话也不能这么说,刚刚简单的题目还是答得挺好的,许是这些题太难了吧”。
    其余几个小国不欲起争端,任由他们说什么,都只坐在一旁微笑不语。
    天和帝心里一股火不好发出来,生气吧,显得他没风度,不生气吧,怎么可能不生气呢?!明明只相差了十分,被他们这样一说,倒好像天上地下一般了,实在是让人恼火!
    不过,这些学子到底怎么回事,一个个的不都是选的才能出众的吗?怎么几次三番的扣分?还有楚辞,刚刚谁在他面前保证若无意外,一定能赢的?
    第236章 判书
    楚辞也没办法,但凡比试肯定就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若是哪一方能以压倒性的实力胜出,这才没意思呢!
    而且,现在才过了多久?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他拿起题卡,又念了第四题。
    “期期艾艾指的是人有口疾,吐字重复,那么这个典故讲得是谁?请抢答!”
    越析蒙舍的学子手虚握着红绳,却怎么也拉不下去。这个典故他们知道何意,可是讲得是谁,他们却不太清楚。
    就在这时,场中忽然响起一阵铃声,众人看去,大魏学子这边,林承易正一下又一下地拉着红绳。
    有些人开始唱衰,认为这下子大魏又要扣分了。周尚书愣了一瞬,而后连忙举起题板,楚辞便让他站起来作答。
    “期期艾艾说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此二人皆患有口疾,说话结巴不清,故后人将这两个典故合在一处,称期期艾艾。”
    正确答案一出示,广场上的大魏人都鼓起掌来。他们大魏接连受挫,这次好不容易能加上十分,怎么能不打起精神表扬一下呢?
    “恭喜答对,刚刚答题的乃是国子监学子林承易。承易,这道题其实很是偏门,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引人注意,故而许多人知其意却不知其源,那么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典故的?”
    “楚司业有所不知,学生在小的时候也曾吐字不清,说话含糊,及至六七岁时还是如此。每逢外出登门做客之时,都要被一众伙伴嘲笑。我为此自卑自厌,再不肯外出。后来,我的母亲就给我讲了这两个典故,说他们二人虽有口疾却从不自苦,而是更加奋发向上,最后成为一代名臣。我听后感怀不已,从此日日清晨到园子里大声念书,最后,终于练得口齿清晰。因为他们二人激励了我,所以学生才会记得如此清楚。”
    楚辞本以为他会说从哪本书上看来的,却没想到此人的回答这么有意义,当下便说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话语中饱含激励,这才使得当初说话不清的孩童成长为一个这么出色的年轻人,也正是因为这位慈母之故,使得承易为我大魏挣来十分,我建议大家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慈母!”
    场下的情绪瞬间被楚辞调动起来,一时掌声雷动,大家都被林承易说的话感动了。父母之爱,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他们也难免想起了自己父母曾经的殷殷教诲。
    “现在场中分数持平,可见竞争之激烈,不到最后一刻永远都不应轻言放弃,这也是比试的魅力所在。现在,请看第五题……”
    楚辞一席话自然是为了激励大魏学子,他已经看出这几个有些畏首畏尾,不敢竞争了。输了比试倒无甚,可别输了信心!
    上面坐着的五个大魏学子被楚辞略带深意的眼睛一扫,都有些紧张,待听出他话中的鼓励之意后,总算是丢掉了刚才的懊丧与胆怯,重拾信心,不再计较一两题的失误。
    抢答题一共三十题,自第四道题起,大魏学子势如破竹,一路高歌,虽然也会被蒙舍越析抢到题目,但他们再没有扣过分了。
    到了抢答题结束时,楚辞又一次报出了分数,这时蒙舍国积三百二十分,越析国积三百分,大魏积三百四十分。
    “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三国的学子们,感谢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东西。”楚辞很会调动气氛,时不时地就和场下的官员们来个互动,不让他们有无聊的可能。
    不过即使他不这样做,大家也都是很认真的,事关朝廷颜面,谁能不紧张呢?就连那些武将都很认真,他们虽然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的,甚至完全不懂的也有,但这不妨碍他们看分数。每次大魏一得分,他们的大掌就噼里啪啦一阵拍。
    “恭喜大魏学子暂居第一,接下来为风险题,由积分最高组先选。此题分为十分题、二十分题和三十分题各三道,每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答对加上相应的分数,答错则扣去。林承易,你们这边选什么题?”
    大魏学子聚在一起商议了一下,决定选择二十分题。此时他们是领先的,不需要贸然选择最高分的,只要稳住这个局面,那么他们就一定能赢。
    “好,请出示二十分题第三题。”这风险题难度最高,所以时间会长一点,需要将题板亮在上面,以免大家忘记题目是什么。
    题板很快就上来了,上面写着:乡人张三,年老且贫,某日夜入其子家宅,偷盗财物若干。因其离去时有磕碰,惊醒其子,误以为贼人,后将其乱棍打死。请依照《大魏刑律疏议》草拟一判文,限时为一刻钟。
    很快,就有人拿出一支香,截取一半后点燃,视为计时开始。
    这道题可以五个人商量着答题,因为时间会比较久,所以皇上赐下了瓜果点心,让大家可以暂作休息。
    楚辞看了看送上来的东西,发现比平时的好多了。看来皇上也是要面子的,平时哭哭穷也没什么,现在面对这些外国使臣,再扣门就有失国体了。
    他来到台下,拈起一块糕点慢慢地吃了起来。他吃完之后,掏出帕子擦了擦嘴,而后忽然想起寇静当时藏了他那么多东西,便转头四处搜寻着寇静的位置。
    不知是场中人太多还是怎么样,楚辞没能找到他,也没有看见许乔南和秦钊他们。明明他们身为国子监的临时夫子,还是有座位的。
    一刻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楚辞来到台上,示意他们交卷。大魏学子交出卷子,表情有些忐忑。
    楚辞接过他们写的东西,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顿时明了。他端起卷子,读了起来:“张三之子暗夜杀贼,原为不知者不罪,可以饶恕,但其不孝之行却当诛矣。子尚有余财,不思奉养其父,使其因贫而盗,是为不孝。以子弑父,更是逆天道人伦之大不敬,故判张三之子斩立决!”
    “请出示正确答案。”
    太监抬着题板上来,这题的答案是刚刚他们作答的时候问刑部主量刑的官员所书,上面写得和他是一样的。
    楚辞刚要宣布大魏回答正确,加二十分时,就有人说话了。
    “大魏皇帝陛下,老夫觉得不妥。这一题不应该这么判。”说话的是霍华,这个老头儿站了起来,“昔日我也曾研读过大魏刑律,这张三夜入内宅,死有余辜。其子不知其父,按照一般手段处理,为何不可?老夫觉得应该判他无罪。这道题本就是说按照大魏刑律来判,为何能不按照书上所说呢?”
    “对啊,既然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就应该按照上面的要求。应该扣掉大魏二十分!”九铢的右相又说话了。
    昭祈和浪穹紧随其后,他们都明白,只要这题判大魏错,那么这场比试他们就输了。能够让大魏失了体面,他们当然是巴不得的,说不定两国因此断了邦交,这更是他们乐见其成的。
    大魏这边想要反驳,却不知从何辩起,题目确实是言明要按《大魏刑律疏议》上判刑的,可是……判案,是这样判的吗?
    他们步步紧逼,楚辞却沉吟着,迟迟没有给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