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8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下)
    次日清晨,泰用过早饭后便准备启程,一向低调谨慎的他只带一名马夫、一名随从,身着一身布衣,乘坐的也是普通马车,俨然一个普通客商出行,全无刑部大权在握五品郎的威风做派。
    刚欲车之际,却见不远处过来几个身影,看样子他们一大早便候在那里,看到泰后这才缓缓走来。
    “下官们是给郎送行的”,为首的那名六品主事笑道:“这是一点小心意,还望郎笑纳”。
    泰寻声望去,只见几名下人带着小木盒毕恭毕敬的走了过来:“这是一点吃食,给二老的一点心意”。
    泰接过箱子望了一眼,里边是根根摆放整齐的腊肉,不过能明显感觉到那沉甸甸的分量。
    显然不止是腊肉。
    “还是诸位懂我啊,家二老好这一口儿”,泰随手挑出四根腊肉,而后将箱子退了回去,对其他人亦是如此,只是象征性的拿了一点真正的吃食,而后他一脸笑道:“代二老谢过各位了,各位请回吧”。
    众人一脸尴尬,但在这府门口,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说什么,既是如此也算是没有驳了众人的面,观场事大多是心知肚明:既然郎没有此意,谁敢顶着干?
    当然,还有不少人认为此处人多眼杂,不是办事的地方,下次可要注意啦。
    打发走众人之后,泰终于长舒一口气,久在刑部当差多年,这种场面见过多次,也算是见怪不怪了。
    京城郊外,一座矮山脚下,地一片淡淡的青绿色,林间树木皆已翻绿,阵阵微风吹过,满是舒爽之意。
    仲逸立于道路一旁,樊予忙于公务只得将他送至城门口,二人一番感叹,终究还是要告别了。
    尽管归心似箭,但仲逸必须要与他的外叔公同行,否则以他的腿脚,即便是扬州,那也是抬抬脚的事儿。
    良久之后,终于看到一辆普通的马车向这边缓缓驶来,驾车的是一名年男子,脸微微发胖,很憨厚的样子。
    马车一侧一名随从,骑马同行,靠近一看,此人正是那名化作老乞丐的年人。
    不用说,里边坐的便是外叔公泰了。
    “逸儿,快来”,泰撩起车帘笑道:“长路漫漫,陪叔公说说话,讲讲你这些年的所学所得”。
    仲逸应了一声,立刻跳马车,那随从向他笑着打声招呼,马夫放下车帘,一声马鞭响起,马儿便缓缓向前奔去。
    “我祖父与爹娘一直在扬州城吗?”,仲逸向泰问道:“当初没有人怀疑吗?”。
    泰悠悠然道:“当初你在刑部能顺着思路一直追到叔公府,为何今日连这个问题都想不通呢?”。
    “当初他们离开陆家庄后便在扬州府一个僻静的小县城落脚,数年后等风头过去便回到扬州”,泰继续道:“你爹颇有经商之道,他将北直隶的一些货物运送到扬州,北货南缺、低买高卖,如此几年下来,竟赚了不少银子,后来他们到扬州后如法炮制,才几年的光景,竟在扬州城置办了一处宅院,还有个铺子,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仲逸心一真欣慰,有外叔公及外祖父的协助,多年以来家衣食无忧,还能有所积蓄,真是莫大的欣慰。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是老天的眷顾”,泰叹道:“自从发生陆家庄之事后,所有的事情皆是顺风顺水,如今你又归来,真是皆大欢喜”。
    小道之几只鸟雀肆意追逐,泥土混合青草之气散发出质朴的香味,原生态般的存在,春暖花开之日,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
    *************
    李白曾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妙句,扬州的繁花似锦得因于盐业的兴盛、大运河的融通,当然还有漕运的恢复。
    由此也使得这座古城巨商富贾云集,各种名贵之物浮于世,白银如流水,锦衣玉食者有、烟花风月者有、挥金如土者亦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此名声大噪,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些贫穷的下层劳作之人,有人望而却步,有人无限向往,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图个虚名罢了。
    扬州城北街一处僻静的小院里,一名老者正在院悠悠品茗,厨房一个四旬左右的妇人正忙前忙后。
    灶台鸡鸭鱼肉、鲍参翅肚、各种精心准备的佐料摆放的满满的,干果、点心、茶水、糖果、陈酿,连这个时节仅有的菜蔬皆是应有尽有。
    如此隆重,若非春节之日、秋团圆之节,那便是家有重要之人到来。
    院两个十岁左右的孩童正在玩耍嬉戏,近日以来他们不用整日诵读那些无聊的书,一向严肃古板的祖父竟能频频冲他们说笑,真是有些不适。
    阿爹每日早出晚归,据说是忙过这阵儿后便要休息几日,一向准时开门经营的店铺如今却要关门歇业,真是太难得了。
    而据说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阿兄要回来了。
    尽管他们不知阿兄是谁?但即便是孩童的心思也能想到:“此人定不是个简单的人,否则全家人岂会如此关心于他?”。
    数日前,陆本佑接到泰家仆送来的亲笔书信,信详细说了他与仲逸相见及相认的过程,并提到仲逸在义村的经历,至于凌云山,仲逸只是简单提及,故此泰也并未说明。
    信最后提到泰要借省亲之名,带仲逸回扬州。
    仅此一句,陆本佑及陆岑夫妇激动的一晚都未合眼,陆氏甚至在天还未亮之际便跑到大门口,看看是否有仲逸的身影。
    一直闲居在家的陆本佑平日里也是读些诗书,偶尔提笔写点东西,无非也是一生在刑部的经历,唯独没有提及家人,或许这正是因为仲逸的缘故吧。
    清晨与黄昏,朝阳与夕阳,一路走走停停,无非马车与客栈两项,深知仲逸认亲心切,泰只得强打精神,虽是一大把年纪但却是心情大好,他命随从途换了两匹马儿,只为归心似箭的仲逸。
    一路劳顿,走走停停,这日午后,疲惫不堪的泰指着前面不远处的方向对仲逸说道:前面便是扬州城了。
    他缓缓走下马车,对那随从做了一番安排,而后便独自乘车回了祖宅。
    “公子请随我来,按老爷的吩咐,由在下带你前往城北陆宅”,随从笑道:“等你们见完面之后,老爷自会过来”。
    果真是调教有方,泰的这名随从跟随他多年,既是仆人,亦行那护卫之责,既是下人,也是心腹。否则如此紧要之事,绝不会交于他办理。
    仲逸想着,当初在陆家庄时,一直在祖父身边行使护卫之责的那两名年轻人大致也是如此吧。
    城北那处小院里,陆本佑依旧在那张木椅之随意翻着书册,陆岑陪着两个孩儿说说笑笑,陆氏为所有的人换新衣新帽,前几日精心准备的饭菜热了又热、放了又放,如此几番最后皆得无奈倒掉。
    儿牵娘的心,尽管如此,陆氏依旧每日清晨早早准备饭菜,似乎要将所有的饭菜全部喂到自己孩儿的口。
    陆家虽有宅院、有店铺,自然不会缺衣少穿,可一向崇尚简朴的陆本佑要是看到儿媳平日里如此“奢侈”,一定是严肃训斥一顿。可这几日却非寻常,陆氏如此反复折腾张罗,他非但不加斥责,反而整日一副笑呵呵的眼神。
    陆岑原本是个孝顺之人,只要是老爹满意的,他几乎都能一一照办,如今听说仲逸要回来,心喜悦之情难抑,四旬之余的年纪,竟高兴得手舞足蹈,略显尴尬之余,只得陪着两个孩子玩闹。
    三日前他便早早将店铺关门,表面轻松之下却是焦急的等待仲逸的归来。
    大门之外一阵脚步声传来,陆岑急忙拉着他的孩儿寻声而去,结果却是赶路之人。
    陆氏来到院,细细盯着门外的方向,连日以来,但凡门前有些响动,她便放下手的活前去查看一番,接连不眠之夜,她眼睛红红的,后来干脆挑起油灯开始缝制衣衫。
    此刻已到午饭时分,陆氏将炖好的鸡汤盛好,三人却是没有动筷子,只有那两个孩童在津津有味的啃着鸡腿。
    陆氏再次望着门外,心怯怯道:“如今逸儿长大che:n-g人,我却不知他的喜好,不知这些饭菜是否合口?那些衣衫合身与否?若是不和他的心意,可如何是好?”。
    陆岑不假思索道:“这有何难?但凡这扬州城里有的,只要他愿意,我去买来便是”。
    二人如此一说,陆本佑只得放下手的书册,缓缓道:“没听你叔父说吗?逸儿深受高人指点,在蠡县衙门多有建数,岂会如此浅薄,你们多虑了”。
    如此一说,陆氏似乎想起了什么:“爹爹说的是,我们定要感激那救命恩人,想必逸儿的师父年事已高、无人照顾,我们定不能亏待人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岂会不懂?”,陆岑直言道:“是变卖这店铺与宅院,也要报答恩人”。
    陆本佑连连摇头,苦笑道:“如何说你们才好?逸儿师父既是高人,岂会要这身外之物?你们不要操这份闲心了”。
    三人正在谈论之际,却听得几声敲门声,小院立刻变得安静下来,陆氏急忙跑向大门,才走几步却停了下来,自言自语道:“逸儿若是认不出我,可如何是好?见面第一句该说什么?”。
    陆本佑看着陆氏这般纠结,而陆岑早已起身而立,只是脚步却怎么也迈不出来,他只得缓缓起身,将大门打开。
    “见过陆老爷”,泰的随从对陆本佑并不陌生。
    陆本佑微微点头,目光却落在一旁仲逸的身,他双唇微微一动,双眼顿时有些模糊:“你,你是逸儿?”。
    那随从将陆本佑搀扶至院,见陆岑夫妇已顾不得他,只得微微向陆本佑道别:“在下先告辞了”,说着他慢慢退去,轻轻将大门关。
    仲逸微微后退一步,曲膝拜道:“祖父、爹娘在,请受孩儿一拜”。
    三人皆未言语,只见那两个孩儿缓缓跑到他的身边道:“你是阿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