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戈壁滩上的红火日子[六零] 第3节
    这时候村长的媳妇过来,问陆母她们晚上可咋整,并且想让陆母和陆宿莓去他们家住。
    村长家屋子宽敞,主要是有客房。
    陆母一开始想拒绝,村长媳妇又开口劝她了,“晚上夜深露重的,老嫂子你受得了,宿莓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要是一直这么在院子里搭棚子住,得了毛病了,我这个当婶子的也心疼。”
    最后为了睡觉的环境能够好一些,陆母也就接受了村长媳妇的好意。
    她们的被子都在垮了的废墟里,陆宿莓和陆宿莓穿着草鞋,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着村长媳妇媳妇走去她家。
    村长媳妇比陆母小个几岁,看起来也比陆母年轻。
    村长瞧见陆母和陆宿莓来了,脸上的褶子松快了些,“老嫂子,你们就安心在我家住一段时间,等你们家房子重新盖起来再说,对了,盖房子的事儿,我们全村一起想办法。”
    陆母对村长很是感激,“太麻烦你们了,我们那房子也不争气,怎么能在这时候塌了。”
    村长媳妇让陆母不要担忧,“村里各家各户都有难处,虽说凑不了多少钱,可我们有力气,上山砍点木头和茅草,先把茅草和木头的账记在公社账上,等你儿子媳妇有钱寄回来再说就行了。”
    村长媳妇这样说,也是为了让陆母安心。
    陆母一开始挺不好意思的,村长媳妇这般说了,她想起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也是她的后盾,顿时松快了些。
    村长媳妇瞧着这母女俩穿着草鞋,这天儿有些凉快了,村长媳妇做鞋底子是个能手。
    她从自己箱底拿出两双合脚的鞋递给陆母和陆宿莓,“天儿怪冷的,你们先穿着,看合不合脚。”
    陆宿莓道谢之后接了过去,她先让陆母换上鞋子,陆母穿着这双鞋正合脚。
    陆宿莓换上另外一双鞋子,鞋子有些大,不过她走路时可以注意点,也没什么。
    这鞋底子柔软贴着脚心儿,陆宿莓称赞村长媳妇的手艺,“大娘,你做的鞋子真好,太舒服了。”
    村长媳妇瞧着陆宿莓没说她脚与鞋子不合脚,心里有了计较,“宿莓你脚小,等大娘有空了给你改改鞋。”
    陆宿莓乖巧的应了,其实改不改都能够凑合着穿。
    白天陆宿莓和陆母就去老房子那边帮忙建地基,搭木头,递茅草,到了晚上就来村长家过一夜。
    这么过了快大半个月,房子重新建起来了。
    不过陆家也欠了不少的债。
    陆宿粮听说家里房子倒了,母亲和妹子在村长家住了大半个月,觉得欠了人情,就和媳妇商量着回去看看。
    田淑梅的闺女田梦菡已经五岁了,她将孩子放在厂里的托儿所里,和陆宿粮双双请了假,就回陆家村了。
    一看到重新建的房子,陆宿粮和媳妇商量,“这房子看起来还不错,可万一又遇到暴风雨了,下一次我妈还有我妹子万一没那么幸运了可咋整。”
    田淑梅主动说,“我之前就说过让咱妈和咱妹子去我们家住,咱们得好好和她们商量商量,这次老太太不想去也得让她去。”
    陆母为了把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年轻时吃过不少的苦,他们当儿子儿媳的,不想陆母老了没享福反而经受灾祸之苦。
    第7章 、把母亲和妹妹接到城里去
    两口子这下子铁了心思,要把陆母和陆宿莓带到城里。
    不过他们也不像以往那样直接说出想法,而是提出要在这里住上两三天。
    陆母家新建的房子比之前的小,而且是茅草和木头搭建的,又遇上了下雨天,上面滴答滴答的落着雨滴子。
    看来这茅草盖成的房子还是不太结实,陆母瞧着二儿子回来了,就把他叫醒,想让他去屋顶再搭搭茅草。
    陆宿粮在城里都住了好几年了,这突然让他上房搭茅草,他上三角梯时还差点摔了一跤,害得陆母在底下担心不已,“别摔着了。”
    新修的房子比老房子要好太多了,搭茅草也要不了多长的时间。
    很快陆宿粮把蓑衣和斗笠搁在墙边,他冷的想窝进被窝了。
    田淑梅瞧着丈夫衣服被打湿了大半截,头发也湿漉漉的。
    陆宿粮连忙解释,“咱妈家里的斗笠,它也有个窟窿子,我着急修房顶,也没注意。”
    田淑梅挺心疼他的,现在隔三差五的就想回来把母亲和妹妹接到城里去。
    这次陆母和陆宿莓要还是不和他们走,那可真是叫人着急了。
    第二天田淑梅帮陆母做饭时,故意说起了当年陆宿粮去城里上学,学技术时,陆母有多么多么担心。
    陆母还经常有空,走好几十里山路去看他,有时带几个烧熟了的红薯,有时烤点陆宿粮爱吃的玉米。
    陆母听田淑梅这么说,也有些不好意思,“那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你们现在过得好了,我也就放心了。”
    田淑梅顺势而说,“妈,你想当年陆宿粮去城里上学工作你都不放心,现在你和妹妹的房子塌过一次,你年龄也大了,我还有陆宿粮,家里的梦菡,都担心你和妹妹,再者说妹妹年纪也不小了,让她和你去城里住,还能给她相看个对象。”
    看着陆母有几分犹豫之色,田淑梅趁势追击,“不说给宿莓相看对象,让她去城里住,也能养身体,她那身子薄弱,我这当嫂子的也担心呀。”
    这话真说到陆母的心坎儿上了。
    之前闹饥荒时,陆母怕拖累二儿子和媳妇,铁了心的不去城里住。
    现在他们再三来请,也是为了陆宿莓以后日子好过,她也想陆宿莓能够把身体将养好后,能像陆宿粮一样,在钢铁厂,或者纺织厂当个工人。
    不求是什么高级技术工,能吃饱饭,有个稳定的工作就行。
    以前是陆宿莓年龄小,加上陆宿粮才进城时上学工作,自己也艰难。
    现在看他娶了厂长的女儿,生了孩子,陆母这才放心了些。
    她试着松口,“要不你们把宿莓接去,我这儿新修的房子还没住够,宿粮他爹活着时都没住过新房子。”
    田淑梅是个硬板性子,她一定要做成某件事儿,就下定了决心,非让人答应不可,“不行,你们两个都得去,不然宿莓她也是不会同意的。”
    今天陆母做的是玉米饼子,还一人给煎了一个鸡蛋。
    就着野菜汤,稀里糊涂的吃着。
    第8章 、陆母还真是有点舍不得
    玉米饼子贴的很是鲜嫩,有一股玉米的嫩滑儿味儿。
    野菜汤虽说有些苦,下着玉米饼子吃正好。
    陆宿粮把煎鸡蛋分给陆宿莓和陆母,“妈,宿莓,你们这些日子帮着修房子辛苦了,得多吃点。”
    田淑梅也把鸡蛋分给她俩,她在厂里时经常吃鸡蛋,不太稀罕这东西。
    吃完了饭之后,陆宿粮说起了让陆母和陆宿莓进城的事儿。
    陆宿莓一听能进城,睁大双眼,眼里透着几许期待,“二哥二嫂,我想进城。”
    她在村儿里都呆腻味儿了,先不说吃大锅饭,饥荒,修房子,反正村里太小了,要是能去城里看看,那多好呀。
    “好,你和妈都进城,快去收拾东西吧。”田淑梅像哄孩子一样,招呼陆宿莓去整理行李。
    陆母傻眼了,“就这么走了?”
    田淑梅还以为陆母有啥想不明白的地方,“妈你是不是还想去村里其他人家里串串门,和他们说上一声。”
    她记得,厂里食堂的一个大妈,当年进城时,也是恨不得和村里所有人说她要进城去搞建设,参加工作了。
    又想着陆母应该不是这样张扬的性子。
    陆母点头,又摇头,“家里的两只鸡,还有一些粮食……对了,我和宿莓进城了,粮食关系还在村里,这不是拖累你们吗?”
    陆宿粮却说,“妈,你不用担心,我们家粮票多着呢,实在不行就买粮食吃,还有厂里食堂也有吃的,我岳父是厂长,他也能关照我们吃的。”
    田淑梅以退为进,“妈,你要是真不放心,先去住上一段时间,要是不习惯,我们再把你送回来。”
    陆母想着二儿子二儿媳妇一片孝心,她再推三阻四,也就不太和美了。
    她当即点了点头,“等我出去一趟,今天收拾东西,明早我和宿莓收拾东西就跟你们走。”
    田淑梅和陆宿粮对视一眼,好不容易可以松一口气了,把妈和妹妹接到城里,算是让他们了了一件大事儿。
    陆母去地里把自留地里的红薯都挖了出来,把红薯藤用筐子装着送到了村长媳妇家。
    村长媳妇看陆母送了这么多红薯藤子来,连忙说不收,“老嫂子,你把红薯藤剁了喂鸡也好呀。”
    陆母说,“前些日子多亏住在你们家,这些红薯藤子,想着送给妹子。”
    村长媳妇见陆母她们要去城里了,为她们高兴着,“早就该去了,你有两儿两女在外面,最小的女儿在你身边,何必守着个小村子,你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
    她说着眼睛还有点微红,“那你以后还回村里吗?”
    这是当然要回的,几个儿子女儿的父亲埋在村里,她遇上重要日子还是要回来看看。
    “也不是说一定能住得惯,要是再遇上饥荒年,我还是想回来,也不能拖累孩子们。”
    陆母考虑的很多,可这些她也不想让陆宿民和田淑梅他们知道。
    村长媳妇眼巴巴的看着陆母提着筐子又走了。
    回到家,陆母想把家里的棉花被子带到城里,可棉花被子破了好几个洞,还有一个大洞,这是孩子小时候皮实,给踢的。
    陆母有时候做噩梦,也朝着棉花上踢来踢去的。
    陆宿粮帮着陆母收拾东西,建议她把棉花被子放家里,“妈,我们家有棉花,我和淑梅商量了,附近就有弹棉花的坊子,到时给你们一人置办一床棉花。”
    陆母说,“弹棉花得要钱,我自己带着棉花被子能省不少。”
    第9章 、分鸡腿肉和做凉拌鸡丝
    田淑梅知道陆母是个非常顾家节约的女人,她很敬佩自己的婆婆,就没说什么,让她把这床棉花被子包好,之后要陆宿粮背着。
    家里的两只鸡和地窖里面的粮食,陆母也想好了,她准备直接把鸡杀了,炖给儿子女儿还有儿媳妇吃。
    粮食就把它做成杠子头和馒头,带到陆宿粮家里,放在井里晾着,还能吃好多天。
    陆母的想法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可惜他们厂里家属院都是共用一口井,厂里接下来还要给他们迁水管子,那会儿,用水就更加方便了。
    田淑梅觉得鸡倒是可以带到家属院里,她把鸡放在灌木丛里,平时悄悄养,但又怕人举报她多养了两只鸡,只好作罢。
    而且鸡带到家属院里总是要吃的,家属院里的人也是共用一个院子。
    每次做饭,谁家做了米饭,谁家蒸了馒头都是一清二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