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节
    其实呢,胡娘子的丈夫也是读过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的,而且李思雨还打听到胡娘子对他们家有意见,原因就是自家的爹无意间抢了胡娘子丈夫的职位,这是胡娘子自己认为的。
    李思雨是给康大嫂家里送发出来的豆芽的时候,康大嫂告诉李思雨的,让李思雨以后小心着胡娘子他们。
    “他们就是给人送了钱,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呢,就觉得那文书的差事板上钉钉是她家的了,这可真是笑话!现在他们的钱打水漂了,你爹又填上了那个差事,我估摸着,他们肯定心里对你们有气,你自己平时注意着些,别为了这种人自己不舒坦了。”
    这李家的人为人大方,有了好东西,会给大家送一些,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一种态度,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喜欢的,有些李思雨他们不知道的事儿,都会私底下告诉他们。
    李思雨觉得这东西送的挺值的,最开始也绝对不可能就来了一个对你掏心掏肺的邻居,真要是有,那你就得注意了,所以感情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不像爱情还有什么一见钟情那种盲目的感情。
    “娘可以和四婶四叔商量商量,就怕他们舍不得敏哥儿。”朱氏他们就一个孩子。离开他们身边肯定是难受的。
    胡氏却说道:“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好,你就放心吧,你四叔四婶肯定会同意的。”
    就像当初爹娘要让自己跟着去姑母家里吗?想着敏哥儿,唉,自己想多了,这县城离百户所也不算远,到时候也可以送敏哥儿回去呢,四叔四婶有空了,也可以上县城来看他嘛。
    果然李存旭和朱氏听了这个提议后,也答应了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又见二更君,外面刮着大风,尘起飞扬啊
    ☆、学堂
    “三哥三嫂,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话好了!”让敏哥儿去读书,肯定是要沾三哥三嫂的光了,不说这学费,就是吃住,都是要在这边的。
    “那就什么也别说,都是李家的子孙,让他们多读点书,以后对他们都有好处。明白事理就好。”
    李存安现在因为有了差事,也不去给陈二郎教书了,县城里的学堂多,陈副千户就把人送到学堂去了。
    贤哥儿知道敏哥儿要留下来,还要跟他一起读书,别提多高兴了,敏哥儿也兴奋,虽然是离开父母远了,可是也知道父母会来看自己,且隔自己不远,就没有那种忧愁。
    可见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呢,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而李存旭那边也得跟新来的百户说明情况,毕竟敏哥儿是他唯一的儿子,以后说不定就要继承他的军户的身份,随便放出去,也不妥当。
    好在小孩子都小呢,这事儿一说一个准,于是敏哥儿就在李思雨家住下来了,和贤哥儿在一个炕头。
    找了这附近的一个学堂,李存安是不求他们多有出息,只是从书里明白事理就成。
    李思雨在他们进学堂钱,给他们一人缝了一个斜跨的书包,里面可以装笔和研讨还有墨,至于书呢,据说到了学堂会给发的,鉴于这两个小家伙都是识字的,所以李存安最开始带着两人去拜见先生,那先生还真是觉得捡到了两个宝,只不过呢,最后知道了这两个小家伙的身份,就不由的可惜,看来这先生最开始是想把两人当成重点培养对象,可是因为以后他们的身份是军户,那就没有资格去参加什么科考了,所以能不失望吗?
    虽然失望,不过能收两个省心的学生也比那些调皮什么都不会的要好多了,学堂的先生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接收了两个小家伙。
    当然束修是肯定要收的,不贵也不便宜,一个人一年要一两银子,另外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也要给先生们送点礼品之类的,这都是规矩,大家都懂,就像以前李思雨的爹李存安教陈二郎的时候,逢年过节也会给他们家送些东西过来。
    要是最开始来这里安定的时候,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个想法的,余钱也都得留着,以防万一,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条件,孩子们读书那是至关重要的。
    贤哥儿和敏哥儿上学的学堂离这得胜街也不远,就在不远处的另一条街上,出门不过一刻钟就到了,所以安全问题不用怕。
    “爹、伯父,我们上学去了!”贤哥儿和敏哥儿脆声说道。
    “去吧,不要调皮!”李存安听着这声音就喜欢,他们家这日子是朝着越过越好的势头去的。
    上次李存旭过来,他们两家也说到了李存海和李存严这两家人。
    除了李思慧作为姜家人被带回京里去了外,李存严挨了板子,赵氏关了几天,这县城是住不下去了,直接有给选了很远的百户所给发配下去了。
    李存海一家子就比较严重了,直接是押解到卫所那边去了,因为姜副千户的很多事儿都和他的一个小妾有关,而那小妾就是周氏和李存海送去的,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事儿,但是加起来就是不大不小的事儿了,京城里只管姜家的事儿,所以李存海一家子就直接归到卫指挥使林大人手里去了。
    李存安和李存旭不由得想起了他们最开始来的那天,卫指挥使大人让人打人的情景,不由的都是有些哆嗦。
    这李存海一家子落到为指挥使大人手里,和去京城,不知道到底哪个更轻一些呢。
    那林大人可是让人背地里称为活阎王的。
    可是周氏他们是自作孽不可活,现在这样也是他们自己作的,怪不到别人头上去。
    “三哥也别觉得他们可怜,要说可怜,大家谁不可怜?我们原来还在京城里过的好好的呢,这不一下子就成了现在这样?我们能怨恨谁?他们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真怪不了别人!”既然做了那么多事,现在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姜副千户不倒台,更是有多少人被他们弄得更凄惨?他们也是害人的人呢,同情他们干什么?
    李存安道:“我倒是没有觉得他们可怜,他们家的事儿,我一点儿也不搀和的,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李存旭知道自己这位三哥除了李思慧那个晚辈侄女儿做了些安排外,其他的都没有搭理。
    就是李思慧那边也不过是使了些以前,让人照顾照顾,这都算是仁至义尽了。换做是他,也会这么做的,虽然这个侄女儿有些拎不清。
    不过养不过父之过,当父母的没有当好,他们的责任更大一些,如果从小就把性子给养好了,也不至于后来会这样。
    就他自己来说,在流放的途中,也是希望有人暗地里照顾的,可是他知道,这种雪中送炭的人太少了,基本上没有。那慧姐儿就是知道了三哥暗地里托人照顾照顾她,估计也不会觉得三哥是个好的,肯定跟她娘一样,觉得既然能做到这一步,为什么不再多做一些,把她给捞出来?所以,干什么要让她知道这事儿?
    他们这些人,李存旭从来都不指望他们能感恩,就是李存安,做了这事儿,也不是让这慧姐儿感恩的。
    “还是一句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成,我也不是什么大善人,慧姐儿是生是死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如果还是以前的那个脾气,那么就是李存安托人照顾了,也是不管用的,在最开始流放的时候,她有父母照顾着,所以能到了这里,可是进京呢,她那脾气不改,绝对没有人让着她的。
    “我记得四弟以前对马有些门路,你是不是也能养马?”李存安问道。
    李存旭说道:“那就是以前瞎玩,三哥你也知道,我就是喜欢好马,所以才知道那么一些,我娘也为了这个说我了好几次,后来成亲了,就渐渐的少接触了。”毕竟成亲了,就是大人了,如果还整天跟马为伍,就不好了。
    况且好歹是个爷,那样做也不像话。
    不过他这个不像话的事儿,说不定能给他一次机会。以前是千户所没有人,现在有了李存安,这打听事情就方便多了。
    “这边千户所养马的地方还差一个人,如果你懂一些,我倒是可以说说话,只是那边比较脏,不知道四弟你习惯不习惯。”
    李存旭说道:“三哥,我都这样了,还什么脏不脏的?能到千户所这边,养马我也乐意。”起码是在县城,还能和三哥他们又在一起。
    虽然只是个养马的,但是这也是三哥为了自家找的。
    “行,既然你乐意,那么我就去说说。”其实这千户所找事儿也不容易,这养马的活计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干,所以现在才缺人。
    李存安是想着自家的这位四弟以前有过这方面的爱好,所以才会问他的。
    大家能在一起彼此照应,总比一家一个地方要好,如果四弟能在养马上做好,说不定以后也能立功呢。
    朱氏也是知道了这个消息,高兴的没有办法,能搬到县城,那可是大好事,就算是养马又怎么样?他们也是凭本事吃饭呢。对亏了自家的丈夫以前有这个爱好啊,现在终于排上大用场了。
    “那以后我和三嫂是不是又可以住在一起了?真是太好了!“也不用和儿子好多天都见不着面了。
    果然,李存安去问的时候,一问一个准,那养马的地儿正缺人呢,李存安一推荐,立刻就同意了,直接跑到千户所写了调令,李存旭夫妻二人就来到了洪阳县,也搬到了得胜街,就住在李思雨家的斜对面,也是靠近最后面的地方。
    敏哥儿知道爹娘以后就长久的住在这里了,那是叫一个高兴。
    李存旭倒是想到了他娘杨氏的坟墓,现在是没有办法,等以后有了出息,再把自家娘的坟给牵走把,现在就让她入土为安。
    李思雨和胡氏都过去帮着朱氏收拾了院子,他们这院子比李思雨家的要小一些,不过也是三间房,“三嫂,不如让贤哥儿过来我们这里睡吧,好歹让雨姐儿有个单独的房间,她都要成大姑娘
    了。”
    因为朱氏家人口少,还三间房,所以明显的可以大人孩子一人一间,敏哥儿是男孩子,正好贤哥儿也住过来,两家也隔得近。
    都在一起上学堂,住在一个屋子里,正好呢,大家都方便。
    胡氏想了想,也没有拒绝,着调这个四弟妹是觉得自家帮了他们很多忙,也想回报一些。
    让贤哥儿跟敏哥儿住在一起,两个小的,晚上也能做个伴,那炕是够大的,这样雨姐儿也能有个自己的屋子。
    说起来,一直都是让自己的女儿委屈着,胡氏也觉得愧疚,女儿翻过年就十四了啊,以后说个什么样的婆家,这真是个问题,私心里,胡氏是不希望她找个军户的,那样一辈子都逃不开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容不得他们挑三拣四的。如果雨姐儿再小一些就好了,那么就有多的时间来考虑,来准备和物色,就算是军户,也要挑一个有前途的,最好以后能脱了这军户的籍,都是他们大人的错,害到了孩子们身上。这嫁娶的事情上就更明显了!
    作者有话要说:中午还没有到,就饿了,好想吃东西啊,坚持不下去了!
    ☆、提亲
    要说这入冬了,虽然不如前面的时间,但是也是让他们这些军户高兴的,因为又要分猪肉了。
    康大嫂家里的男人是养猪的,这段时间,相处的还不错,就暗地里给胡氏他们打招呼了,要把最好部分的肉给胡氏一家子拿过来。
    这最好的部分,那就是大块的肥肉,然后掺上一点儿瘦肉,这种肉有油水呢。
    康大嫂也是一片好心,不过他们家都不喜欢吃这种肥腻的,但是不会跟康大嫂讲,不然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
    到时候拿来了再和别人暗地里换了,也是可以的。
    不过朱氏却觉的这康大嫂这样,是有目的的,“三嫂,我看这位康家娘子,老是在打听雨姐儿的事儿,你说她是不是有那个意思?”
    康大嫂的大儿子也有十五六岁了,和雨姐儿年纪相差的不多。
    可是朱氏却觉得真要给雨姐儿配这样的人,那是糟蹋了,虽然雨姐儿现在是军户之女,可是秀外慧中,比一般的姑娘不知道要强多少了。
    这可不是糟蹋人吗?就是她这个当婶娘的,看着都不乐意呢。
    “三嫂,我看雨姐儿不如晚两年再说亲吧,未必三哥那边不能翻身,现在定下来,可惜了!”都是为人父母的,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前途好一些,那康家大郎连字都不识一个的,怎么配得上雨姐儿?
    不能因为他们是有罪流放的,就该自己不拿自己当个人吧。
    胡氏叹道:“我这也是担心,雨姐儿一年大似一年的,万一你三哥还是这样,那能怎么办?可是真是要把雨姐儿配给那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我心里肯定不甘心!”
    胡氏说道:“我也想过,不行了,就矮子里面挑将军,选一个稍微好一些的,上进心也好的。只是又怕这人上进心太好了,以后会瞧不起雨姐儿,有了别的心思。”
    她是操碎了心了,朱氏安慰道:“这边的姑娘都是十七八岁才嫁人的,雨姐儿还有四年多呢,三嫂,你也别着急,这都是一辈子的事儿,咱们好好的看。”
    想当年,他们这一辈的人嫁人成亲,那都是在官宦子弟中间找,现在因为大人们遭了殃,让孩子们都不得抬头,想着以后敏哥儿也娶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媳妇,朱氏真是觉得这心里过不去那个坎。
    要说这李思雨到了县城,因为人长得白净,比他们这边的姑娘家都长得斯文秀气,且听说以前还是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这有心思的人就多了去了。
    开始还有人说李思雨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才知道这姑娘人家家务也做的好,连绣活都比他们强,听说又能识字,还能算账,又时不时的陈副千户的太太也把人给接过去,更是让他们觉得这姑娘好的很!
    如果这样的姑娘能娶回家,那真是天大的福气呢,这边的人娶媳妇,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而且说起绣活,那就是能缝缝补补绣朵花就是了不起的了,哪里能和李家的丫头比?
    再加上李家也不是那种靠人救济的人家,这样的亲家别人都喜欢呢。
    所以李思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儿媳妇人选,光胡氏都被人明示暗示了好几次,不是夸自家的儿子如何如何好,就是问自己对女婿的要求。
    没错,这个时候都是父母之命的,父母决定好儿女的另一半,当然是对方父母看中了才能成的,姑娘本人根本就不会有自己的意见。
    不过李思雨有几次上集市上买东西,就有突然过来的人抢着帮自己拎东西,弄得李思雨夺都夺不过来,最后胡氏就不让李思雨出门买东西去了,就是出门,也是要有人陪着一起去,平时都是她自己去的。
    李思雨后来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由的哭笑不得,这才多大啊,就要被人盯着了,简直是太没有人性了。
    这里也没有张小兰那样的伙伴,所以李思雨就不怎么出去了。
    陈太太不知道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就对胡氏说道:“我送给你们一个小丫头,到时候跟着思雨丫头不就成了?把人给憋在家里多不好啊,这边也就是这样,其实没有什么恶意,你想的太多了,到时候成不成的,还不是你们两口子说了算?青天白日的,谁敢做什么?”
    胡氏忙道:“我们这样的身份,怎么能要丫头伺候呢,这是万万不能的,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以后啊,我也不拘着雨姐儿出门,只是出去的时候,我会让人陪着的,关键是雨姐儿现在还小呢,我都不考虑这个事儿,等过两年再说吧。”
    等胡氏走了,陈太太对内室的人说道:“刚才你都听见了?人家都说这两年不考虑了,你就别去操那个心了,以前跟你说,你还不乐意,总以为我这个当姐姐的不帮你,我就是再能耐,也不能在人家子女的婚事上逼着人家,何况你姐夫现在也器重李存安,我是做不出这种背后捅刀子的事儿的,明强这岁数也到了,你还是好好的给他找个媳妇吧,早点成亲,你也早抱孙子。我也当个姨祖母。我知道你担心那花样子的事儿,只要我在这里一天,就绝对不会断了的,你放心好了。”
    那总不能用一辈子吧,哪里有娶回家最稳妥?谭姨妈一点儿也听不进去陈太太的话,总觉得陈太太是在敷衍她,现在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她哪里舍得李思雨这个人?
    何况,现在李思雨的爹已经混到县城里来了,且还是个文书,就是不脱了军户的籍,那也没有关系,他们家不在乎,他们本来就是商户。